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确立

2009-06-29 05:03贾倩倩
科教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目标课堂教学教师

贾倩倩

摘要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来实现。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所以,教学目标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科学合理,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最优效果的前提。确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理念的表述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是每个学科共有的,是学生学习的根基;“过程和方法”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验性;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面对的是社会与人生。三维目标不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是彼此渗透,互相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因此,教学目标要全面,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应该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使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

新课改之前的语文教学,虽然已经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应作为学习的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应用知识,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就体现在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充分落实“新课标”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文言文教学为例。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一直处在语言知识的强化教学中,忽略了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文学价值的认知。高中教材中所选的文言篇目,自然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文言文,不应只是语言知识的落实,应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并且要使学生通过作品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学习,文化不能丢。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例如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学生在把握作者的总体思想感情时有疑问,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由乐转悲的,那么总体的情感是“乐”为主,还是“悲”为主?如果能结合这篇文章产生的大的历史背景来解决,让学生明白在东晋王朝,文人雅士们对朝廷暂时的安定社会环境感到满足,在动乱的年代还能获得这样的平静的生活而欣慰,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总体情感是“乐”。这样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眼界变宽,认识更深入。

2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按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将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排列,体现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和连贯性。一个模块、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都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顾及其内在联系,在体现阶段性、分层次的基础上体现出连贯性。例如,模块一和模块二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必定要遵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模块二的教学目标要比模块一的教学目标在高度上有所提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根据其所在的单元的教学目标来制定,体现其内在的联系。例如现今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而正是这个话题把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联系了起来,这不同于过去按照体裁编排课文,而往往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提炼,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要忽略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此外,在教授某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注意课时的安排。如果一篇课文需要用两节以上的课时,那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也常看到,许多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并没有让每节课都是一堂完整的课,往往是下课铃打断了教师的讲解。“请听下回分解”的模式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你这节课课型的定位是“诵读课”,那么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熟读文章甚至完成背诵;如果这堂课的课型定位在“鉴赏课”,那么教学目标应该是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分析艺术特色。“诵读课”是“鉴赏课”的基础,这就体现了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认识由整体感受到深入理解的层次性。因此,教师应树立“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呈现完整的一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一方面的收获。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层次性、连贯性就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就有了系统性的保障。

依据学生的情况,做到既要有对班级整体的共同要求的集体目标,又要根据不同水平、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出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的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文科与理科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相同班级内的不同学生都有差别。因此,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全盘考虑,又要体现层次。

3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来制定,即把课程标准中的母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表述为具体的子目标。

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做的工作是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还应注意把握必修与选修的差别,必读与自读的差别,文体间的差别等。例如在“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落实知识,培养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有益于今后的生活。而“新课标”对选修课的表述,侧重在提高文学修养,实用文体的应用,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选修课的内容与必修课有所区别。

由于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从学习经历中获得的成果,因此,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经验背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距的,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必然会有差异,因此目标设计的高度要适中,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例如在教授选修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的“需要”进行了解,了解他们想要从学习中获得什么,想达到什么程度等,在此基础上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学生感兴趣的,也会是最有效的。

4 教学目标要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目标越明确,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越顺利,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明确,切记模糊与笼统。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直接作用于课堂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因此,设立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环节的安排、活动主体等都有具体明确的规范、导向和约束。做到具体而不空泛,明确而不啰嗦,概括而不模糊,能够直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例如,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词语,应该明确需要掌握哪几个,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识记的目的。如《屈原列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总之,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只有科学有效地确立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才能落实“新课标” 的要求,体现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

猜你喜欢
目标课堂教学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