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虹
[摘 要]如何在叙事上下功夫,让叙事模式与栏目更好的融合,增加文本的戏剧性及感染力,是栏目剧创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几点谈了栏目剧创作的常见方法。
[关键词]电视栏目剧 叙事特征 故事
一个事物无论新旧总会呈现出一定的特征。栏目剧是中国电视孕育出的一个新现象,在经过了短暂的繁荣后,到2009年不少栏目剧已被迫停播,一些仍在运营的栏目剧也是举步维艰。其低投入,非专业演员的特征决定了栏目剧必然要从叙事上寻找出路。
一、强化故事性
喜欢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古代的神话、传奇、话本、小说、戏剧到现代的电影、电视,人类总在不停的创造、讲述、享受故事。“故事似乎是人类洪荒时代遗留的集体无意识。”[1]
每一条小巷,每一片瓦,每一扇门,都隐藏着故事。
每一只耳朵,每一张嘴,每一双眼,都传播着故事。
电视栏目剧以栏目形式用影像和声音直接演绎故事,这切合了人们消费故事的趋势。故事的核心是情节与细节。栏目剧低成本的限制不可能营造影像奇观的刺激,赢得观众的最大砝码便是故事,因此对于情节和细节的设置尤为重视。重庆电视台的栏目剧在创作剧本时就以具体的量化标准来衡量情节。每隔一页(或每隔五分钟)应有一个大的冲突戏,一个片子設置的冲突戏不能少于五场。三分钟一个小冲突,五分钟要求有一个比较大的高潮。“戏剧冲突的最大化”,确是成为了栏目剧的终端诉求。
众多的栏目剧都在强调故事性,对故事性地把握却各有千秋。《本塘第一剧》非常强调用“三度创作来完成故事”。制片人在一度的创作中对题材和剧本进行严格地把关,从众多的选题中筛选出时效性强、情节曲折,细节丰富、话题有冲击力的素材进行故事的创作。据称他们现在的一度的题材合格率是30%。二度创作中编导、摄像发挥主导作用,选择与故事定位相符合的演员进行表演,用本土的表演、到位的拍摄,对故事进行演绎,展现故事的艺术感染力。三度创作是演播室内的评论以及片子后期地剪辑制作,对剧中故事进行润色加工,并呈现出一些讲故事的特征。比如在节目一开始,迅速抛出结构性的总悬念,这种悬念的设置是在节目的结尾处揭示。同时在节目的进行中加入兴奋点,来铺垫故事情节,加剧矛盾冲突。[2]
二、套用经典叙事模式
传统叙事模式在中国电影百多年历史中被反复运用,培育了极为丰厚的收视土壤,中国观众相当熟悉。栏目剧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栏目,多集中在爱情、亲情、家庭、伦理,其叙事模式大致可以抽象出一个故事模型:主人公贤良淑德、谦虚忍让,遭遇不幸、困境或者误解,一忍再忍,最终得到谅解大团圆结局,这几种元素不断更新、填充,幻化出无数个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故事。那么在此模式下栏目剧又是如何操作呢?
道德的美学,伦理化依据为先。在词典中,正剧是如下定义的:这类作品“题材必须是重要的;剧情要简单和带有家庭性质,而且一定要和现实生活很接近”。在正剧中,生活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往往同时作为表现的对象,正剧主人公也像悲剧人物那样把历史的必然要求作为自己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自觉意识,但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这种要求有实现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人物的命运、事件的结局在正剧中则是有完满性。《雾都夜话》中主人公无论老师、警察、工人、领导在叙事过程中总是先处于被欺压、被压抑、被误解或者不公正待遇之中,但是他们不会大吵大闹或是剧烈反抗,而是不断忍让,克己复礼或者循循善诱,耐心守候,他们的美好品质在一次重大事件中显现,对方幡然醒悟,反思过往,最后双方拨开乌云见天日。
在这些主人公的身上,中国传统道德精神闪现着光辉,面对困难他们坚持不懈,面对责难他们谦虚忍让,面对“敌人”又宽容大度,他们讲究恭(谦恭有礼)、忍(克己忍让)、宽(不计较他人造成的困难)、和(力图和平解决,希望对方自己醒悟)、惠(给于别人恩惠、好处),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忍让”和“宽容”又是最应看重的两种品德,用忍让获得观众情感上的倾斜,用宽容让节目始终呈现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因循传统精神,讲究伦理道德的文化策略,特别符合当下祈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美好向往。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对个人提出了明确的伦理道德要求“恭、宽、信、敏、惠,孝、智、礼、勇、忠”,这不仅是对人外在行为的要求,更内化成人的精神品德。因此,在处理情节时特别注重设定人物行为的“伦理依据”,以期体现出一种道德的美学,塑造符合人们期盼的道德“英雄”。比如在栏目中时常涉及婚外恋,这样的题材既容易出戏又比较敏感,栏目既要处理得具有猎奇性质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又要做成带有批判色彩针砭时弊的形式,因此栏目在处理时不仅要让主人公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同时他的行为处事也以伦理道德为依据。他们既恪守着伦理道德又流露出人情的光芒,这样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人性之美和道德之美。
栏目剧的主要收视群体是女性观众多集中在45岁以上,文化程度偏于初中。这些女性观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结婚生子,经历了一些人生磨难,当她们作为母亲教育孩子时,都会以伦理道德作为做人的要求,希望孩子具备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分清是非、为人正派、勇敢、善良等等,对她们来说道德评判就是最主要的行为标准。“建立一种符合于观众普遍的观赏心理和是/非、善/恶标准的叙事逻辑”,[2]使观众从感性上融汇到节目的叙事情境之中。
三、全知的叙述者
栏目剧基本都使用画外音来辅助叙事,画外音始终如同一个内在叙述者,如同评书中的说书人,不受人物视点的限制,在各个角色间随意转换,处于全知地位。
画外音是编者想法直截了当的阐述,画外音的叙述者不是剧中人物,但却时常向观众道出剧中人物的内心想法。剧外人充当叙述者用画外音点出人物的痛苦、挣扎、想法,这个叙述者是全知的,不局限于某个角色,他对剧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都了如指掌,并且时常在角色间转换。
四、结语
花开花谢,视为一个生命的循环,电视栏目也同样有其生命周期。电视栏目剧的繁荣来得很猛烈,危机的出现也相当迅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如何在叙事上下功夫,让叙事模式与栏目更好的融合,增加文本的戏剧性及感染力,是栏目剧创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论纪录片的故事性。中国电视[J]2000.07
[2]杜闻伟。全国电视栏目剧研讨会http: //www.cct v.com/tvguide/special/C14736/20060601/102811_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