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践性是分析教学实践的哲学基础

2009-06-29 02:39李永红
消费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实践性活动教学

李永红

[摘 要]如果将教师的教学过程亦视作一种技术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很概括地将教学实践归结为技术实践。下面将研究技术的实践本性,以形成分析教学实践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技术实践

一、从现行的两课实际来看,教材体系较为宽泛,各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设置上比较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较少现实性和针对性

其一,教材体系的设置往往只注重逻辑体系的展开或历史进程的沿革,没有从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人手,政治性与知识性的兼容明显不够。其二,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现成答案、现成结论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教材的个别章节设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也都是宏观性的总结,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尤其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分析,缺乏国外学者的观点介绍及批判剖析,因而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解决思想困惑。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过程亦视作一种技术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很概括地将教学实践归结为技术实践。下面将研究技术的实践本性,以形成分析教学实践的哲学基础。

二、技术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与现实保持一致,现实处于时间流中,它永远是开放的、向前发展的,其中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性是技术的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

科学与技术从它们一诞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1]。也就是说,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技术“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力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2]正如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在历史上,首先把技术放到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即物质生产过程中去,对它进行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的是马克思,他从分析人的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入手,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4]而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5]技术的实践性是指根据人的需要把自然物加工成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活动,技术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技术产生于实践之中。最早出现的技术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生产技术,是劳动主体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目的和意志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使之发生人们所期望的变化的重要手段和联系媒介,它所处理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样,就广义技术而言,其本质也体现为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活动、人对社会的认识与改造活动以及人对自身思维的控制与改进等活动中,是把活动的主体(人)与活动客体(作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与手段。另一方面,技术的实践性表现为各种形态的技术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变为现实的技术,发挥其功能。“人格化”技术、物化形态的技术和信息形态的技术是从静态角度对技术分类的结果。“人格化,技术存在于人体之中,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它将无法展示自己,物化形态的技术离开人的操纵,它只是一堆铜铁,信息形态的技术如果不能够被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也不过是废纸或塑料。静态存在的技术只是潜在的技术、可能的技术,只有将它们结合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它们才能成为现实的技术。没有人会认为进入废品回收站的机器、工程图纸也是技术。

三、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由于技术的本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内在地包含着精神因素,使自然物按照人类的要求改变其存在状态、从而变为人造物的特殊物质活动,这就使技术的实践性具有了客观基础,使技术实践既区别于纯客观物质,又区别于纯主观思想,它确实是经过理性思维和现实世界结合后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结晶。这种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一)直接现实性。技术实践虽然是有目的的活动,但不是一种仅仅停留在思想范围内的观念活动,而是指向外部世界、改变外部世界面貌的活动,它能把技术主体的技术目的通过驱动人的客观物质的驱体、使用客观物质助工具、作用于客观物质的对象产生可感知的现实的物质结果,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使外部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由自然的、“自由”的状态变得不自然、不 “自由”的状态,变成朝着人所需要的方向发展的状态。如果说科学与自然发生着信息性的关系,那么,技术与自然则发生着物質性的关系。

(二)自觉能动性。技术实践虽然也是一种物质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作为引起物质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践主体是有意识、能思维的人,技术实践目的的确定、方案的实施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下进行的。因此,技术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不是对外界环境的消极适应,而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它显示了技术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或人的本能活动。

(三)社会历史性。技术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既有集体的活动,也有个体的活动,但不管怎样,技术实践不是由个人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技术实践的方向、规模、速度均与社会发生看千丝万缕的联系,技术实践的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活动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此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技术实践活动的具体对象、内容和水平也都不一样,每一时期的技术实践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技术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四、很显然,实践性是技术的本性,同样也是教学的本性,同时要认识到实践的主体是人

两课教学不仅应重视实践,而且要重视学生之实践。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应是两课的原则之一。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两课”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人手,开展理论教育。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3

猜你喜欢
实践性活动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