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敏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间竞争越发激烈,而这种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这又体现在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竞争上。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历史赋予各级各类学校和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小学生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点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创新的前提条件——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因此,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认识的“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内角和时,就采用新颖教法——用“猜”角度的方法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几个任意四边形,并量出每个角的度数,上课时只要学生说出一个四边形的三个角的度数,我便可“猜”出第四个角的度数。在学生惊讶、好奇之余,我引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四边形,从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学生顿时大悟,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则为360°。这样教学,通过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学”为学生“想学”,为学生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丰富的想象会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所以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素材。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等都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重要方式。
三、创新的种子——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导事物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小学生天性“好奇”,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好奇心的表现,是创新的种子。实践经验证明:好奇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以好奇为前提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新埋下种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四、创新的土壤——质疑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亚里斯多德)。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中激发创新的动力,这样的人才才能常有创新。创新的意识来自质疑,创新能力从质疑开始。古今中外,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如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通过启发诱导他们深思质疑,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兴趣和技能。对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要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并鼓励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去探究,去创新。
五、创新的途径——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它可以突破定势思维的束缚,闪现出创新能力的火花。求异思维的特点在于它的独立性.在于它的求新求异。虽然学生的求异思维可能是“异想天开”,目前看来只是个“天方夜谭”,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求异思维,相反应持肯定态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我们肯定的不是学生的思维结果,而是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独立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落框,不进套,敢于创新。同时,要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模式.拓宽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找出最佳方案。例如:教学《分数加法》如1/3+1/5、1/5+1/6、1/9+1/11对于这样的分数相加,有的学生按通常“先通分再相加”的方法计算。而有的学生经过观察很快提出:分子是l。分母是互质数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只要用这两个数的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用这两个分母相加的和作分子即可。显然后一种解法较前一种解法既新颖又简捷.富有新意。如果教师每节课都能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创新人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学中那种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下课背什么,考试考什么的老一套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长久下去,势必扼杀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缺乏创新。学生要进行创新学习,就必须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是如果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瓦特正是由蒸汽现象进而发明蒸汽机;牛顿正是由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今天的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能提出问题,就很难有日后的创新。因此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辩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惟书,不惟上。作为教师要正确看待有问题的学生,应坚信这样一种理念:没有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好学生,提出问题多的学生不一定是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当然教师要先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比如,在上数学课时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同学们,不要害怕出错,课本上说的不一定没错,老师讲的也不一定全对,如果我在讲解中有什么问题、大家有什么不同见解请尽管提出来,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消除了,他们不再认为提问题是一种难堪,而是一种荣誉。随着思维的活跃,课堂上的提问不仅多了,而且也有了深度。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更主动地去学习探讨。教师不再是以知识的传播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