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华
摘要:小学语文不仅仅是用作教授学生知识的,小学语文应该是育人、表情达意的一门学科.因此,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也就是要把“学文”和“悟道”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思想教育 形象思维 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在处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学文”与“悟道”的关系时,注意了三点基本要点:体现“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思想;采用“以其不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方法;在“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旨若出于吾之心”上下功夫。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初步的做法。
一、抓住关键点化,启发学生追求真善美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比较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强,对课文反映出来的人和事,或者社会现象,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常以它们的外部表现作依据,凭着直觉,作出判断。对于事物的本质、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很少去探求。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围绕课文,抓住关键的词句节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深入思考求索,使他们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涵都理解得比较深透。
例如:《穷人》一文,描写桑娜抱孩子回家时的内心活动出神入化,用词造句朴素无华,处处流露出真情实感。教学中,我要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词句,看清桑娜心理变化轨迹,懂得桑娜的内心处于极度矛盾之中。我又让学生讨论,启发找出最能反映桑娜道德、心灵的两个句子,引导品析,通过感情朗读,从中感悟、体验当时桑娜把救助不幸的邻居当成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为救孩子宁受“惩罚”,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把重点句的思想内涵和描写桑娜的词句,对照来看,想一想,议一议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使学生在读、思、议、联、比的学习过程中,思想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逐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懂得了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救助别人,这是穷苦劳动人民真善美的高贵品质.做人就要具备这样的美德。一个高尚的道德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开始为他们所接受。
二、训练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在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思想情感,有时学生已经领会,甚至能背下来,但是,并未引起他内心的激动。即使是感人至深的内容,诵读和背诵时.感情也很淡薄,甚至也无动于衷,这样的学生,当然很难受到课文的思想教育。怎样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呢?首先,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学生想象,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准确把握思想内容,做到“披文”;然后,透过语言文字。立体地再现生活的画面,并“进人”其中,与所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活动,达到情境。人情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也就随之产生。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对他英勇献身的场面描写一段时,在学生读文中,放录像再现烈火烧身的壮烈场面以及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巨石”形象。让学生体验邱少云的坚强意志和惊人毅力.使英雄的形象在他们的头脑中站立起来,情感的波澜开始掀起。为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感情.要他们展开创造想象:此时的邱少云在想什么?他想对人们说什么?(如,班长、战友、朝鲜阿妈妮、祖国的新人、当年像我们这样的儿童……)启发中学生想象的天地开阔了,想象的翅膀张开了。他们越说越想说,越说越激动: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朝鲜人民,宁可牺牲,我也要严守纪律;“我不能动!”这就是邱少云叔叔钢铁般的誓言。孩子们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从想象中看到了英雄崇高的内心世界。对英雄的热爱和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三、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学生见贤思齐
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要联系实际。教材中不少篇目和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密,写的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议的就是他们头脑中的问题。如《古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课文就是这样的。如果把课文所写的事和理,跟学生的实际沟通起来,由此及彼,将甲比乙,那么,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会更强,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收获就更大。当然,这个“联系”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是课文思想教育内容的合理展开或引申,要遵循“文与道相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也就是:联系,应该是以文悟道的,要坚持正面引导,经常树立“学课文见行动”的榜样,不断调动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向革命前辈、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强烈欲望。
四、真情实感范读,感染学生进入角色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好课文,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饱含感情进入角色,给学生以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如同亲耳听到革命先烈愿把牢底坐穿也不从狗洞爬出去的铿锵誓言,宁肯跳崖也不投降的气壮山河的呼喊;听到大榕树上小鸟扑翅膀呜叫的喧闹声,做到“以情传情”。那么真挚浓烈的情感将产生动人心弦的魅力,字词就再也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了。
五、创设情境,自然渗透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如《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再现书中所讲的情景,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在课堂上创设课文所讲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的感觉。领略到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自然美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心底埋下爱祖国的种子。在教《梅雨潭》时,我把播放课文录音磁带与放映梅雨潭的幻灯片及重点词句的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学完该课时,同学们激动地说:“梅雨潭太美了!”在教《可爱的草塘》一文,我自制了一幅幻灯片,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的语言把第三、四段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图画,画下来,然后自己对画面加以解说。同学们很有兴趣地读书、画画,兴致勃勃地解说,在眼看、动手画、动口讲的过程中,逐渐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对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阅读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思想品德课教育。只有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启发疏导。熏陶感染,把语言文字训练和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以文悟道,文道统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