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率先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文章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社会 基本路径 日本 中国
作者简介:刘思齐(1988-),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日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和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循环经济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环境立国战略”的提出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循环经济是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物质消耗后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物质的“使用一废弃物收集一加工处理一再利用”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遵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这是效益与质量型的增长。循环经济为自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二)日本“环境立国”战略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在探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时,就开始考虑向生态型经济模式转型的问题,形成了“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初步理念,为“环境立国”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2004年6月的八国首脑会议期间,日本政府提出制定《3R行动计划》的建议,为各国领导人所采纳。2007年,《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的政策建议,经内阁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成为国家的立国战略。环境立国的目标是:创造性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即建立一个“低碳化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共生的社会”,并形成能够向世界传播的“日本模式”,为世界做贡献。实现环境立国的政策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和传统的技术,建设美丽的国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环境保护和搞活地方经济作为两个车轮,一起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日本与亚洲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社会的基本路径和经验
(一)坚持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总体目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已经成为日本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日本政府2007年6月制定的环境立国战略,其总体目标也是创造性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与此同时,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建设循环社会,就和“低碳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一起,成了日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新思路、新途径。
(二)加强循环经济社会立法,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日本全面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第一层次是基本法即《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次是两部综合性的法律,一是《废弃物处理法》(1970年制定,1991年修改),二是《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1年制定。2005年5月修改);第三层次是政府支持循环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法规即《绿色采购法》(2000年5月制定);第四层次是关于具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规,包括《容器和包装物循环利用法》(1995年制定)、《家电循环利用法》(1998年6月制定)、《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2000年5月制定)、《食品循环利用法》(2000年6月制定)、《汽车循环利用法》(2002年7月制定)、《聚苯乙烯等废弃物处理特别措施法》(2001年6月制定)和《特定产业废弃物特别措施法》(2003年6月制定)等。这些法律为促进循环型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日本循环社会建设发挥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和实施循环社会建设计划
1955-1999年,日本政府先后制订了14个经济计划,充分发挥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围绕建设循环社会,日本政府先后制订了第一、第二次循环社会基本计划,提出了循环社会建设的方向、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对循环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日本政府近年来采取了PDCA循环方式(计划―实行―事后评价―改进措施),以C(事后评价)和A(改进措施)为重点,确保新计划的正确制定和顺利实施。就实施《循环社会基本计划》而言,中央环境审议会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有重点地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并且向政府提出审议报告。2005-2007年,中央环境审议会对第一次循环社会基本计划先后进行了三次审议,2007年8月还提出《关于制定新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的具体指针》,为日本政府制定第二次循环社会基本计划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第二次循环社会基本计划实施后,中央环境审议会在2009年2月即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其审议报告不仅总结分析了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具体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四)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蓝图
1997年7月,日本通商产业省(现为经济产业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了一份题为《循环经济构想》的报告,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使资源和能源的进出口之差最小化,从而实现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促使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第二,建立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通力合作的经济系统;第三,促进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建立一个减少环境负荷的新的技术系统;第四,大力发展环境产业。1999年,日本通商产业省又提出题为《循环经济蓝图》的报告,设计了一个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以废弃物零排放为目标的技术系统,其内容包括生命周期评价、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以及废弃物的回收、运输与交易等。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政府又以提高资源生产性和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为中心,通过敦促企业开展绿色采购、获得ISO14001和“21世纪环境经营”资格认证、编制环境报告书、引进环境会计和环境设计、开展环境经营等途径,培育循环经济机制,推广循环经营方式,不断推动循环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循环社会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五)提高3R的技术水平,推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在日本,人们已经提出“3R制造”的概念,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例如,制造纸张的原料全部是废纸。追求3R,最终目标是实现循环绿色经济,即只用少量的自然资源就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节约、回收和再利用废旧资源,使其尚未被充分利用的价值得到重新开发和使用,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R技术是推进循环社会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动力,也是支撑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和环境立国战略的关键技术领域之一。3R技术的基本课题,是在自然界枯竭性资源能源供给减少的情况下,构建一个环境负荷小的技术系统,实现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有害物质和温室效果气体排放。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建立了废弃物处理等科学研究补助费,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3R技术研究开发,及时向地方和企业普及废弃物处理的高新技术,构建高水平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日本政府还推进官产学合作,开展共同研究与信息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日本政府在加强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提高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还通过制定“控制容器包装废弃物推进员制度”、举办产业废弃物对策研修班等途径,帮助地方公共团体和企事业部门培养急需的3R技术人才。
(六)推进地域循环圈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日本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第一、第二次循环社会基本计划时,都鼓励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强区域间合作,建设地域循环圈,并把它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推进地域循环圈的建设,日本政府在充分发挥各地方政府的作用并使其成为地域循环圈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的同时,还特别重视企业、家庭、个人以及民间团体和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在开展3R国民运动的过程中及时调查、宣传和表奖地域循环圈建设的先进典型,以培养国民的3R意识,提高国民自觉参与循环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七)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
日本政府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税收以及空瓶、空罐返还预收款、垃圾处理收费等经济手段,促使消费者自觉地进行绿色采购,减少垃圾排放量。对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格认定,给予表彰,并把典型企业和典型事例作为地方和学校环境教育的场所或教材,提高优秀企业环保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对废弃物回收、运输、处理过程跟踪检查并采取“管理票确认制度”,通过计算机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全国垃圾非法扔弃监视窗”,对非法扔弃废弃物采取举报、罚款、课税等惩戒措施。
三、对我国的启示
学习和借鉴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借鉴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加快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日本出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国际竞争力、赢得市场的战略动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二)建立“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使那些循环利用资源的产业或企业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国家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生产工艺、材料利用、能源转化等相互配套的项目, 注重生产建设和矿产开发与植被保护密切结合。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措施, 建立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三)突出循环经济工作重点,推进循环经济进程。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市农业用水实现节约化和效率化。工业方面要重点治理高耗水、高耗能企业,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重点整治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区,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源头预防的转变。三是农产品生产中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产品, 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四)实施生态建设战略,建设生态型的循环经济社会。积极发展人工生态,改善生态环境, 以生态防护与修复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加快造林绿化,加大荒漠植被的封育保护,努力扼制沙漠化发展势头。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的生存环境。
(五)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采用高新技术、环保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聚集区,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探索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对资源应合理开发,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原则,实现资源的集约开发和持续利用,在提高质量效益中求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资源是有限的,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广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为子孙后代拓展更加广阔美好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6年01期
[2]赵儒煜;杨振凯;循环经济的局限性及其出路[J];税务与经济;2007年03期
[3]孙仁中;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经验及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