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雍芳
[摘要] 我们知道新课程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为了发展每位学生的素质,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围绕这一宗旨,一切从发展学生出发,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性教学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际,在此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有效性 教学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有效教学就在于看学生能否通过一段教学时间后得到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是否取得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我们教学是否有效的最好指标。当前,在我们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老师加班加点的教,学生认认真真的学,师生都很辛苦!但学生的进步很不明显,就算某些学生能在中考中取得教学的成绩,但他们的能力很有限属于高分低能现象,说严重点,就是被老师培养成考试的选手而已。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掌握有效教学的技能,贯彻有效教学的基本精神,让每个学生,通过教学后,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与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积极的投身到教学改革中去,发挥化学这一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鼓励每个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时候,敢于创新。
二、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化学新课标指示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主宰着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现在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实行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的转变,将自己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比如,在学习碱的通性的教学中,笔者打破教学常规,采用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将两瓶液体,一瓶的H2O,另一瓶是NaOH,请学生分组讨论有哪些方法鉴别它们。一组学生说,可以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鉴别;另一不学生说,可以测 PH的值来区别;还有组的学生说,可以用CuSO4、FeCl3等溶液鉴别;可有个组的学生说,可以用稀H2SO4来鉴别,这组结论,立即招到其他组学生的反对,原因是,NaOH与稀H2SO4虽然反应,但看不出现象的。那组学生狡辩的说,我们再加酚酞,其他组学生说,那还不如直接用酚酞呢!何别多此一举呢?那组学生不甘心失败,终于想出了另一种的方法:用CO2来鉴别,先用实验制取两个塑料袋的CO2,然后分别注入这两种液体,看哪个塑料袋里的气体减少的快,就是NaOH。笔者乘机表扬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和学生一起归纳出碱的通性,那就是它能和酸碱指示剂、酸性氧化物、酸、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整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地位,不仅让学生探索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笔者在帮助学生复习有关物质转化知识,曾经向学生出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实现将CuO转变成Cu(OH)2?话音刚落,就有个别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利用加水的方法。笔者立即请位学生做在CuO里加H2O的实验,结果振荡后,发现CuO根本不溶解,没有出现期待的Cu(OH)2。这时候,有的学生想到先加盐酸,然后将生存的CuCl2在与NaOH反应。由此,不仅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许,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都能想到,不仅可以用盐酸,还可以用稀H2SO4与CuO先反应,然后在与NaOH反应将CuO转变成Cu(OH)2。接下来,笔者就请各学习小组用稀H2SO4和NaOH来做得Cu(OH)2的实验,可有的组的学生只能得到蓝色的溶液,有的组得到了含有黑色固体的蓝色溶液,只有一个学习小组做成了实验,得到了蓝色沉淀物。很多学生感到惊讶,出现了无可奈何的表情。同样的实验,为什么就得不到一样的结果呢?这时,笔者提醒学生,要想得到蓝色沉淀,就要注意药品的量和温度的掌握,如果稀H2SO4过少,就会有CuO剩余,如果稀H2SO4就会把NaOH也反应掉,这样都造成得不到Cu(OH)2。
在这堂化学课中,学生体验了解决化学问题的迂回过程,心情跌荡起伏,课堂的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个学生
笔者认为,要使化学教学有效,很大的关键是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听你的课,如果学生很愿意上化学课,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在心灵上接受我们,从而接受我们所讲的化学知识。在尊重学生问题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新课程要求我们,全面的发展每个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还要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假如我们能知道学生的个性,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将计就计,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更好的提高。
五、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各种情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践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与社会有关的问题,也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用一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然后在水里放一块冰糖,请你预测一下水面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并通过实验验证你所猜测的结果。学生会抱着很浓的兴趣进行实验的。
六、有效组织富有实效的化学活动
凡是成功的化学课堂都是有学生活动的时间,没有学生的活动,就谈不上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才能使学生有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成功和创造的过程。但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就要讲究务实,不要搞形式。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学生分好组,学生一定能投入到各种探索活动去,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组织;没有老师的科学的引导;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很多学生不会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的,甚至部分学生乘机说闲话,假如是这样,那么教学的有效性从何谈起呢?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的时候,我们要组织好,引导好,要特别注重评价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比如,每次组织探究活动的时候,要求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探究实验的结果总结好,然后选一个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老师要对每组的结论进行总结,对完成任务好的组,要给予加分,而对完成任务较差的组,要给予批评,必要的时候,要求全组重做实验。(当然,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因此,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能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决不是只看进行了多少次活动,关键要看活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