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的痕迹

2009-06-25 11:13颜雄心宋子龙
管理观察 2009年35期
关键词:气柱音域管状

颜雄心 宋子龙

摘要:通过声乐教学中的各个关键,勾勒出教学基本框架与形状。循着这点点痕迹,探索声乐成功之路。

关键词:发声理念声音状态如何建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并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声乐事业发展到今天,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沧桑蜕变,有了现在清晰地面庞,留下一道道辙,让为声乐事业苦苦追寻的人们,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路,岁月的沧桑也注视着路上走着的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许是我们现在走的路。声乐教学的方法,路子各有千秋,感悟也不尽相同。山高人为峰,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歌唱者,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此路,彼路,也会殊途同归,海纳百川,培养,寻找美丽的声音。

随着经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资源共享,让声乐教育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量有关声乐教学的专著、影像资料,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乐此不疲。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每两年一届的青歌赛,旗帜鲜明地把歌唱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近几届又加入了“原生态唱法”,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到许多声乐知识,享受了音乐大餐。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们常说:“绚丽之极归于平淡”。在许多高炒作,深印迹的强力宣传下,人们不免多了些盲从,少了些思考。各地方,小到县区都盲目效仿。“赛事”成了声音的导向,让歌者和教学者疲惫不堪、迷糊。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演唱青歌赛中获奖作品,把大歌曲视为声乐学习的旅程碑。在许多老师中也不乏其人。因此,寻求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如何正确地驾驭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塑造应该属于学生本身的声音,让他们轻松抒发情感,有着健康的歌唱心理,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增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把许多想象变成了现实。历史资料告诉我们,早在18世纪后半,已有法国的贝拉(Jean Antonie Berand,1710—1772)等人,从钻研解剖学入手,对歌唱的呼吸和声带的功能等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提出“歌唱者气息要控制,声音是声带发出的”这样的理念,强调了气息和声带的关系。作为第一位用科学理论去揭示美声唱法经验主义神秘面纱的声乐大师加尔西亚(子),1855年他发明的喉镜,连同他在教学科研上的成果,特别是有了“喉镜”这一观察声带活动的器械,对嗓音有了精确的描述,“真正发声中应该做的事是去呼吸,去运用声带,以及在口中形成声音,歌唱家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用做”。进一步阐明了歌唱中,气息和声带的关系。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现代声学、微电子学、气流动力学、光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发展,认为“声音的产生决定于呼出气流的压力与喉肌肉的弹性组织(声带)力量之间互相平衡作用,产生压力差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平静时,呼吸量为500ml,说话时增至1000—1500ml,而歌唱时,可达1500—2400ml”。用数据,从根本上说明了气息和声带的关系,而歌唱的声音,也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清晰的、牢牢地把握:声音是气息和声带作用的结果,并且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即气息是主动的,声带是被动的,除此之外,没有其它途径。这样,在教学上便有了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声乐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我们在努力制造一把适合歌唱的乐器的过程,在配于好的乐师,便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在教学中,常常用二胡为例,气息是弓,声带是弦,所有的音乐,技巧都在弓和弦之间完成,其中弓是主动地,弦是被动的,技巧的娴熟其主动性在于弓。

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学工作的思路就非常清晰。我们只能在气息和声带的相互关系上下功夫,把气息真正训练成为我所用,为歌唱所用。架起歌唱的第一个支点,真正让声音落气上,落到实处,便有了声乐教学的雏形。常常有人问歌唱之路在何方?我回答路在气上。回过头来,我们也不难想象,所有的声乐技巧都是在气息之上完成。

二、选择正确的方法,找到声门适度感

依据学生嗓音的特点,训练适宜歌唱的嗓子,作为训练声音的一个目标。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本着声音的“空”、“通”、“松”三个原则,这一目标便能实现。

空,指声音的通道,让声音在规定的通道了运行。犹如修的河道,把水引向那里,道是依托,道依据水的特性,修到哪里,水便流到哪里,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声音的通道也就是承载声音的一个载体,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声音便有了可控性,就能被人们的思维调控。

声音通道的建立,是我们训练声音的主体,需要各个声音肌能的协调配合。从感性认识中,需要我们在人体里形成一个垂直竖立的管子,管子的开口端在口咽腔,低端在腹腔的丹田处。从理性的认识中,这是声音训练的客观,气息从丹田出发,直至喉咽腔;吹动声带发出声音,就形成了气柱,也就有了管状。在这里管子的形成,其关键是气息支点的形成,只有在长期的气息肌能训练中,在腹腔的底部形成一个点,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抗中,形成一股气流,成柱状,吹动声带,发出声音。在气息的起始点至碰响声带的发声点就形成了管状。

从形的感觉中,我们有了一个管子的状态,这是我们在人体里制造了一个乐器的主体,就像竹笛,已经找到了合适的管子。在选材中,首先是竹,然后是长短、粗细适宜的管子。从理论上讲,气息形成的支点,到声门碰响的点之间就形成一个实有的气柱,也就有了管子的状态,有了这样的状态,我们便有了承载声音的主体。

在实践中,如何训练,才能形成管状这样的主体?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个最终结果,也是我们从事声乐教育和学习声乐的人最期盼的结果。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声音的其它感觉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这个管状的建立,在教学和歌唱实践中,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气柱的形成,第二部分是声音管状的形成,最终是二者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首先是气柱的形成。在这里我们首先分析气柱的最低端,气柱的最低端是吸气肌能和呼气肌能对抗的结果形成的一个交点。其实,也是在横膈膜下降时,在腹腔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形成的一个点,人们也常称丹田之气。这个点的形成,是人们长期训练的结果,并非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因在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包括喜、怒、哀、乐,气息无须吸得那么深。在训练中,我们掌握深吸的原理,在吸与呼之间,保持吸得状态,这个点久而久之便顺利的找到。通常教学训练中,十节课时一般都能领悟到。

有了这个气息支点,在动力的作用下,气息在达到声门的一瞬间,两点之间便有了气柱感,便形成了气的管状。

声音的管状,是气息管状的一个变通,因为所有的声音都是因为气息碰响声门而发出的,人们常说:“叹到哪,唱到哪”,就是这样的原理,只是把声音通过语言,在气息的最高端(另一端)表现出来。“叹到哪”强调气息的最低点;“唱到哪”是指声音的起始点,不言而喻,气息的最低点,便是声音的起始点。这样从声音的最低点到声音的最高点(指气息碰响声门的点),便形成一个声音的管状,以上二者的形成,声音一路走来,便有了一个主框架。

通,从字面意思讲,指通畅,连贯。通Legato建立在前面空的基础上,空则通,通则连。从声音训练的层面上讲,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指音域,另一方面是指训练中母音的连贯,语言的连贯。换句话讲就是所有的声音都在管道里走,不要出轨。这样我们训练塑造的声音就有了形,正如人们所说的“字正腔圆”,“腔圆”就是“通”的结果。

音域的训练及拓展,是歌曲演唱中又一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往形成了初学者近期或长期的奋斗目标。每个声部的演唱者,都务必有相应的音域,也才能完成或达到作品所需要的音域。人们常说,唱不上去,也下不来,就是音域拓展不够。高音唱不上去,低音又下不来,唱高音时扯着嗓子吼,弄得面红耳赤,到头来没有把握还唱破了。唱低音时,声音发虚,几乎就没有声音,也就没了歌唱的完整性或者说胜任不了。通常情况下,各声部的演唱者,音域应达两个八度,条件好的可超过两个八度。有了这样的音域,若没有特殊要求,相应的作品基本能完成。

随着声乐事业的发展,许多歌曲(包括歌剧或艺术歌曲)音域都在两个八度甚至超过了两个八度。男高或女高从中央C直至highC,跨度较大的音域,似乎成了演唱者难于跨越的鸿沟,也成了歌曲难易程度的一个标尺。因此各声部音域的拓展与稳定是声乐技能技巧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连贯。音域拓展了,只说明了能唱得上去,或能下得来,但不能说明能唱好,唱是基础,唱好是关键,在赋予感情,也就达到了我们唱好歌曲的目的。这就犹如我们去海边拾彩贝,首先是拾到贝壳,然后把贝壳串起来,稍加修饰,便成了一串精美的项链或装饰物。

松,指松弛,不紧张,在这里指声门适度感。声门适度感是指声音的平衡。当气息碰响声带那一瞬间的感觉,气息流量的大小,压力的多少,与声带接触面的大小(局部振动、整体振动)都关乎到声音的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弦的关系,并非是声音越大越好,也并非是气息越大,声音就越高,这是各种肌能协调配合,平衡的结果。声带在发声之前是被动的,松弛的,它的紧张程度是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的 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很被动的状态。

这里的松是建立在“空”、“通”的基础上而言的,讲究声音自然,气息够用就行,二者协调配合创造出美好的声音。

声乐教学,实践的感悟,留下这点点痕迹在无形中,有了路的启示,期盼,此路,彼路,大家用探索的眼光面对。◆

参考文献:

1、《嗓音遗训》,李维渤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2、《嗓音医学》,韩德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猜你喜欢
气柱音域管状
预压缩气垫包装系统静力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激波诱导双层气柱演化的偏心效应研究
无限管状区域上次调和函数的边界性质
磁控条件下激波冲击三角形气柱过程的数值研究∗
午晤念
用于门、百叶窗或等同物的铰链
午晤念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浅谈陕南民歌的特点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