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排名,利多?弊多?

2009-06-25 08:42赖斯捷
湖南教育·A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成绩排名名次竞争

赖斯捷

编者按:2009年3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湖北省未成年人保护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一条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不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不得张榜公布成绩。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们担心:“不公开成绩、不排名,怎么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呢?”教育专家则认为,成绩排名,对未成年人的自尊心、未来的发展、自身的地位认知都会造成心理压力,这些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暂时承受不了的。在当前教育的背景下,不公开成绩、不排名,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方西河(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考试之后,总有家长问我孩子在班上排第几名,有时还要把孩子与另一个非常熟悉的同学进行比较。我无可奈何,总是解释这样的排名没有多大的意义,只要孩子学习努力了,考得比以前好就可以了。的确,我不主张对学生进行排名,因为这样的排名根本没有多大价值。湖北的这个规定,我是举双手赞成。

龙启群(新田县一中):其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是坚决反对“按学生考试成绩排名”这种做法的,有些省份甚至把这一条纳入了对学校工作“一票否决”的范畴。但不少学生家长却极力赞成这种搞法,他们振振有词地说,不让他们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究竟处于何种位置,是剥夺了其知情权。正是这种需求的存在,才导致成绩排名在许多地方“禁而不绝”。

张芸(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所以说,很多时候,学生的压力并非全部来自排名,更多的是来自家长和老师。他们常常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当孩子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值时,就会产生过大的压力。考试不管排不排名,只要分数有高低,排名就是客观存在的,公不公布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看待。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考试排名靠后,就完全否定孩子,而应该通过排名了解孩子在哪方面有欠缺,查找学习的漏洞,想办法帮助孩子进步。另外。家长也要改变过去单以成绩好坏论英雄的想法,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其他优.最,要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

邓祖福(桂阳一中):我以为,按成绩排名之所以在屡遭诟病之后,仍有广泛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家长有需求,另一方面排名本身也有其正面意义。第一,它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搞好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它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第三,它还能促使家长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其发展。

龙启群:尤其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如何面对这个竞争的社会,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每个中小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考试成绩排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竞争与压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其竞争意识和抵抗、缓解压力的能力,这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

卿清桃(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另外,将考试成绩排一下名次,也有利于老师、家长因材施教。考试成绩、名次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综合体现。名次的变化,可以让老师、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激励其更加努力学习的方法。名次提升了,在褒奖之余,帮助孩子分析不足,找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名次落后了,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查漏补缺,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不管是排名靠前的学生还是排名靠后的学生,都能在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取得可喜的进步。

王勤(望城县二中):的确,这是一个处处存在竞争的社会,人人都应具有直面排名的勇气。但这更多地是从成年人的角度而言,未成年人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心理特点。成长时期的经历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影响,所以,针对未成年人的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要慎重,都要按教育学与心理学规律办事。与成年人相比,孩子的心灵显得敏感和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如果大张旗鼓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张榜公布成绩,那么,对优生和后进学生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后进生不用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成绩太差而抬不起头来,自卑的阴影挥之不去,甚至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有些后进生会选择辍学;有的甚至丧失希望,破罐子破摔,开始学坏,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更有甚者,选择了终结宝贵的生命以示抗议。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自杀的事件,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并不难见到。

涂慧(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的确是成绩排名最主要的负面影响。但我以为,成绩的名次是客观存在的,把学生的分数完全遮盖起来,其实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比较才能知道差距,公布分数和排名最直接的结果是在班里造成竞争态势,以此来激励学生。

基于此,我觉得问题不是该不该禁止排名,而是该如何合理利用排名的优点,巧妙地处理其负面影响。在英国,国家会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将所有中小学生在网上公开排名。我们为什么就把排名看得这么恶劣呢?不妨多一些思考,在排名时加入成绩之外的多项指标,或者只公布班级平均分,请学生自己对照分数来比较;或者只排成绩靠前的部分学生的名次;使排名变得更加科学和人性化一些。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和他们沟通,及时排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王勤:问题在于,焦虑情绪一旦产生,不是说排解就能排解的。并且,这种焦虑情绪不仅只存在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心中。影响孩子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正因为如此,那些名次靠前的孩子日子也不好过,他们时时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哪天不慎考糟,名次被别人超越;为了保住或者提高名次,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变得很微妙,难以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些爱慕虚荣的孩子甚至会不择手段,去搞舞弊。可见,公开给学生的成绩排名带来的紧张焦虑,有可能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这显然不利于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所以。排名还是不搞为好。

谭晓鹏(湘乡市第三中学):我认为成绩应该排名,但不能全部公开。担任班主任三年来,我发现每次考试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很想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排名,而家长呢,也会打电话给老师问自己子女在班上的排名,以此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如果不排名,学习努力的学生得不到鼓励,家长也无法确切知道子女的学习情况。但是,如果排名,并把名次公开,又会给一些成績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为解决这些矛盾,我采取了以下办法:

第一,将成绩排名,但只公开前十名。这样,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到了鼓励,有利于他们后续的学习。第二,前十名以后的同学,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名次,可以单独问老师,老师只会将该同学的名次如实相告。这样,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名次,不会对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造成压力。第三,如有家长询问,会将其子女的名次如实相告,让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做到心中有数。

何波(岳阳市一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成绩排名也不例外。身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看一面而否定另一面,而是要寻找一条趋利避害的教育之途。我在教育实践中,采用了“科学分析”→“表扬鼓励”→“个别交流”→“反馈家长”的流程和相关方法。

具体而言,“科学分析”就是把学生的成绩进行表格统计,分题型、分学科进行多次考试的比较,不以“一次成绩论英雄”,以具体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与别人比,更要与自己比”.客观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把握学情”就是要Jl顶从学生的心理需求,用表扬与鼓励的方式宣布成绩。我常用“音乐排行榜”的颁奖模式,以“全面发展奖”、“最佳学科奖”、“有效突破奖”等名目表扬优胜者(班级前十或前十五名)及进步快的同学,对于排名靠后的学生采取鼓励方式,如说“相信这次考得不好的同学下次会捧得这些奖项”。“个别交流”就是要选择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如办公室或校园内,和学习勤奋但性格内向的学生个别谈心,消解其心理压力。树立其自信,帮助其走出学习困境。“反馈家长”,就是对于学习习惯差、自身不努力的学生,可以与家长交流,把成绩排名以一种理性分析的方式反馈给家长。要求家长配合一起教育学生。

方西河:以上两位老师,为了尽可能地发挥排名的正面作用,规避其负面效应,做了多种努力,值得肯定。但是,将班主任的诸多时间、精力花费在这样一件事情上,值得吗?虽然不值得,但又不得不做,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学校,乃至教育局都需要成绩排名来确定子女、教师、学校的优劣。

其实考试不排名,完全可以做到,等级制就是一个好办法。等级制就是把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90分以上是“优秀”,80分以上是“良好”,这样,在同一个等级内的学生不会因为相差几分而拼得死去活来。这好比产品一样,合格便可进入市场,在此之上更优秀,则更受消费者青睐。学校对教师的排名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只要都达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就都优质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局也是一样。这样,学校、教师都可以从排名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成绩排名名次竞争
知其师则知其学:多维成绩评定方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排名次
本科生成绩排名计算方法的研究
竞争的合适位置
中超联赛职业足球俱乐部赛季初的资金投入和比赛表现与赛季末成绩排名的相关性研究
感谢竞争
学生成绩排名还是继续公布为好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抢”人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