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东 林建存 林凤雄 李岳欣
摘要介绍了叶菜用型甘薯福薯7-6以采摘薯叶为目的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酿热物薯块育苗和菜薯大田栽培2方面,以期指导薯农进行叶菜型甘薯种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关键词福薯7-6;叶菜用型;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051-01
福薯7-6是福建省农科院耕作研究所通过“白胜”计划集团杂交选育的叶菜用型甘薯新品种[1]。该品种较抗甘薯疮痂病,轻感蔓割病,虫害发生少,生长期间较少使用农药,其茎尖、嫩叶是一种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
仙游县地处闽中沿海,年平均气温20℃,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每年7~9月,当地气候炎热、高温多雨,常有强台风、热带风暴带来暴雨侵袭,严重影响叶菜类蔬菜生长甚至导致绝收,而甘薯耐热,风吹雨打也能正常生长。因此,推广种植叶菜用型甘薯,对于补充仙游县夏秋季叶菜类蔬菜淡季的不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年仙游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引种福薯7-6,进行福薯7-6以采收薯叶为目的,不同插期、栽插密度、施肥量等试验研究,探讨福薯7-6的叶用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几年试种示范在仙游县赖店、榜头、枫亭、盖尾、鲤南、大济、度尾等蔬菜区得到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把福薯7-6薯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酿热物薯块育苗
1.1整地
育苗地选在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前茬种植水稻的田块,以减少地下害虫和病害传播。立春前进行耕翻晒白,全层碎土,整成畦宽1.5m、沟宽30cm左右的苗床备用。
1.2酿热物苗床的准备
酿热物的苗床需新鲜干稻草25kg/m2、牛粪干6kg/m2,用1.0kg/m2石灰粉调节酸碱度。先把苗床畦面中央1.2m宽的土壤挖起堆放在畦边,挖深约30cm,畦边较深,中央稍浅。把干稻草浸入水中吸足水分捞起,分3层(次)排放入苗床,每次铺约8kg,稻草头尾相接铺平后撒些石灰粉,再撒2kg粉碎的牛粪干,最后1次堆积成龟背形状,厚度约50~60cm,撒上牛粪干再浇泼适量稀粪水,在上面覆盖1层约10cm左右的细土,用剩余土壤把苗床两边酿热物盖密稍压实,即可在畦面排放种薯。
1.3挑选种薯与种薯消毒
选择薯皮光滑、(薯蒂)拐头软、尾根细、没有病虫害、单块重200~250g的薯块作种薯,福薯7-6薯块一般为长纺锤形或长筒形。一般苗床排放种薯25kg/m2,排种前1d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10min消毒灭菌。
1.4种薯排放
当苗床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即可排放种薯,排种时薯蒂、薯背朝上斜排,每隔10cm排放1行,每个种薯间隔10cm左右,排放时保持种薯斜度和表面平整一致上平下不平,再盖上1层细土以不见种薯为度,再在畦面上覆盖1层干稻草保温,用2m长竹片搭架盖上薄膜。
1.5苗床管理
种薯发芽前苗床保持30℃左右,当晴天中午床温超过35℃应打开薄膜降温;出苗后保持床温25℃左右,适温长苗,并把覆盖畦面稻草移出苗床,晴天揭膜通气。苗长到10cm时进行追肥,用0.5%三元复合肥溶液浇施,以后1周追肥1次。
1.6剪苗或拔苗
当苗长20cm时即可进行剪苗,若出苗太密时也可进行拔苗,应在晴天午后进行。剪苗时基部保留2个叶节让其再长,剪下的薯苗插植在预先准备好的苗床(采苗圃)里扩大繁育,一般每隔5~7d剪1次苗,剪苗后第2天追肥1次。苗圃栽插行距20cm,株距15cm,栽插后浇水,春分以前气温仍较低,应用竹片搭架盖上薄膜,成活后进行追肥,用0.5%三元复合肥溶液浇施。苗长25cm时剪苗继续扦插扩大繁育。
2菜薯大田栽培技术
2.1下足基肥,适时栽插
选择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力中上等的田块,经深耕晒白,施入基肥,一般在5月15日前后栽插,7月初即可采摘薯叶上市。基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施厩肥22.5t/hm2或鸡、鸭粪加工的有机肥4.5t/hm2、复合肥300kg/hm2,施后旋耕碎土作成平畦,畦带沟100cm左右,每畦栽插5行,株距17cm左右,插植30万株/hm2。在晴天选择长25cm左右、有7~8个节间的壮苗,在栽插前2d午后剪苗,插后浇定根水。
2.2尽早追肥,合理采摘
栽插成活后,即进行追肥,施硫酸钾150kg/hm2、碳酸氢铵300kg/hm2,对水30t/hm2浇施。当苗长至20cm左右时进行摘心以促进分枝,第1次每丛留2~3个分枝,当1次分枝长达35cm左右即可采摘薯叶上市,采摘时基部留2个节间(待其再长)徒手采摘或用剪刀剪下。以后每隔6~7d采收1次,采后的薯叶不要长时间堆积,以免发热变质。每250g左右捆成1把,即可上市出售。采收后第2天遇晴即进行追肥,用尿素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采摘2~3次后,每丛从不同方向生长健壮的萌芽选留4~5个,其余过密和生长不良的萌芽从基部摘除。薯叶采收季节若遇高温干旱,每2~3d应浇水1次。
2.3综合防治病虫害
仙游地区甘薯主要病虫害有3虫2病,即甘薯麦蛾、甘薯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甘薯蔓割病、甘薯疮痂病,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做好病虫综合防治[2]。
甘薯麦蛾(卷叶虫)、斜纹夜蛾,在当地每年发生7~8代,甘薯天蛾每年发生4代,7~9月是3种害虫发生危害高峰期。这3种害虫的成虫均有趋光性,昼伏夜出,喜食糖蜜,可点灯诱杀;或配制糖醋药液毒杀。化学防治则选用高效低残毒农药,在3龄以前喷施防治。
甘薯蔓割病和疮痂病选用无病种薯留种,薯块温汤或药剂浸种灭菌消毒,培育无病壮苗。扦插时薯苗用70%甲基托布津浸苗10min。
3参考文献
[1] 邱永祥,吴秋云,李光星,等.2003年甘薯叶菜型品种国家区试福建试点小结[J].福建农业科技,2004(3):12-13.
[2] 高成,郭书普.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