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荣
◆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虚拟组织是当前实现战略资源组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我国构建虚拟组织的障碍因素, 认为传统观念、信息建设滞后、信用体系缺乏等因素阻碍了虚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虚拟组织 构建 障碍
虚拟组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其它沟通方法,突破地域、产权等的制约,组合、开发、利用各成员单位核心能力,实现预期目标的组织。这种组织的最大优点是强强联合,核心能力的重新组合,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效益。因此,虚拟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受到产业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虚拟企业理论相关研究概述
国外研究虚拟企业理论的专门组织目前主要有两个:美国的“敏捷性论坛(Agility Forums)和英国的“欧洲敏捷性论坛”(Europe Agility Forum)。Agility Forums由《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项目组于1994年演变而成,主要从事敏捷虚拟企业理论研究、传播以及虚拟化商务实践的战略咨询。Europe Agility Forum是由英国的战略咨询家Paul•T•Kidd于1995年在Cheshire成立的研究敏捷企业的虚拟组织,主要追踪研究此领域的国际动向,为产业界的敏捷化工程提供思想、方法和工具。1993年,约翰•伯恩(John A. Byrne)将虚拟企业描述成企业伙伴间的联盟关系,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如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暂时联盟,这些企业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该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其目的在于建立起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世界一流竞争能力,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它既没有办公中心也没有组织结构图,可能还是无层级、无垂直一体化的组织。
在虚拟组织平台上,企业间的创新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用虚拟组织的形式组织生产与研发工作,这样可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态势,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多变需求,使企业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催生了更多的虚拟组织,现阶段我国构建虚拟组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本文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
我国构建虚拟组织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阻力
虚拟组织要求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强化各自的核心能力,通过虚拟组织这种形式实现功能互补,更好地完成组织使命。而在我国,组织王国思想比较突出,许多人认为所有业务最好都处于本组织的控制之下,似乎组织规模越大,业绩就越突出。缺乏核心能力意识,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市场活动中,企业间的竞争意识十分强烈,相互竞争的商战也十分激烈,价格战、概念战、服务战等各种战争的目的,都想取胜于竞争对手,合作意识比较缺乏。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信息基础结构是现代虚拟组织的支持环境,是虚拟组织的各成员单位之间及其与盟主之间大量、频繁交换信息的基础平台和通道。没有计算机网络、没有数据库,就完全无法想象现代的虚拟组织如何运行。企业内部局域网是由企业自己建设,然而城域网、区域网、行业网、国家基础网络设施等则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才行。许多虚拟组织是靠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组织,分布式网络通信是实现异地设计、异地制造和数据共享的必备条件。我国各类网络建设相对比较落后,而且城乡互联网建设极不均衡,城市较为发达,而农村极为落后,几乎没有网络可言。大小企业之间也不均衡,大企业信息化建设较早,信息基础较好,小企业大多较为落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从全国信息化程度的分布状况看,排位前10名的省区市没有一个在西部,而列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西部信息化水平指数最低的省份仅为13.3,低于全国总指数25.89,与东部最高省份比相差76.84。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则更为明显,尤其是西部地区,许多乡村至今电话都不通。“数字鸿沟”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三)缺乏国家信用法律体系
虚拟企业是成员单位基于市场机遇而组成的临时性组织,组织成员之间关系主要依靠彼此信任来维系。由于各成员单位的本位思想,很容易发生非合作博弈理论中的各方次优选择导致合作失败状况。而且虚拟组织成员企业的核心知识、关键技术等等都需要各方相互信任而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目前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几乎还是空白,不能给失信的个人及企业及时有效的惩戒。因此,对于以诚信为基础的虚拟组织而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缺乏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如果没有这种有效的制度供给,也不能保证其运作的高效。
虚拟企业是战略联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法人。目前我国在有关敏捷虚拟企业的合同、政策和法律等方面还是空白。为保障虚拟企业的有效实施,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如何组成一个法律上承认的敏捷虚拟企业,来保证虚拟企业的顺利组建及良好运行。
构建虚拟组织的应对措施分析
(一)观念方面
放弃“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培育核心能力观念。虚拟组织要求企业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不要再“为了一个部件上一个工厂”。注重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虚拟非核心能力,把有限的组织资源投入到能对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开发上面。
放弃绝对竞争思想,建立竞争合作观念。合作竞争是虚拟企业的灵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最高理念,应在政府计划中把企业间以动态联盟方式合作开发的项目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来对待。在组织关系方面,应鼓励企业联合开发,从竞争走向既有竞争、又有联盟的道路。为适应制造业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摆脱那种鱼死网破的一味竞争的思路,采取“既有竞争,又有联盟”、“双赢”、“多赢”的策略。
放弃本位思想,加强服务观念。各类非企业组织,要树立服务意识,重组原有工作流程,改变运作方式,缩减人员,提高对人员的素质要求等等,这些无一不触及现有人员的地位、待遇、工作习惯、甚至工作岗位,因而阻力必然很大。这些阻力的克服,首先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变,建立服务为重,组织使命第一的思想,才可能较好的完成虚拟化进程。
放弃急功近利思想,要树立典型,逐步推进组织虚拟化进程。传统组织虽然目前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但这种组织形式是多年组织演变的结果,有着相当深厚的基础,想很快地在所有组织中全面进行虚拟化改造是不现实的,必须逐步推行。
推动企业实施虚拟企业制造的策略发展虚拟企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实践中人们已研究开发诸如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精良生产(LP)生产方式、灵敏制造(AM)生产方式及准时生产(JIT)等都是推动企业敏捷虚拟化的重要设备生产方式。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素质人才集中,科技型企业密集,这非常有利于企业之间互相交流,激发相互学习,形成动态联盟。根据日美两国虚拟企业发展经验,“骨干企业”在虚拟企业中起核心作用,对形成动态联盟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一批虚拟企业的核心企业,以带动该地区的企业走虚拟企业经营之路。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我国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较为落后,而且分布并不均匀,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基础建设能够满足构建虚拟组织的要求。在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地区和领域引入投资竞争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降低组织信息化产生的成本。在不能市场解决的地区和领域,由政府投资,缩短信息化差距,使我国东西部、城乡之间不至于因为信息化差距而造成第二次经济社会大差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虚拟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历来是各种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上要认真学习宁波市推广虚拟企业经营的先进经验,走政府、企业相结合之路,共同出资,共同建设。与此同时,积极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做到谁出资、谁受益,“责权利”相统一。
2.构建虚拟企业咨询服务体系,促进咨询服务活动的社会化。政府资助的公共咨询服务在促进企业网络化、虚拟化中虽然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虚拟企业是个新生事物,并且涉及到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企业特别需要咨询服务,因此单靠政府资助的咨询机构的数量终究有限,必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中一批掌握虚拟企业经营管理技能的人才开展各种咨询服务活动。
3.把发展虚拟组织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育投资、开发人才资源、发展虚拟组织有利于促进产业高级化,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因此发展虚拟组织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一环。虚拟组织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才短缺,为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思想上、组织上、投入上确保教育优先,努力造就一批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体,具有较强引进、消化、创新和自主开发、攻关能力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大力引进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高新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弥补组织人才的不足。
4.加强企业地方信息库和传播中心建设,促进企业的网上经营活动。为打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技部门信息系统的分离局面,应建立完善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网络系统,扩展现有网络中心对各种科技与经济信息的收集、过滤、加工、归纳整理,及时公布有关企业间合作项目。信息库和传播中心应积极与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互通有无的业务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利用信息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三)制度建设方面
制度供给较技术、管理方面的供给更为复杂、困难,制度不可交易、不可替代。V•W•Rutten在其《诱导性制度变迁理论》一文中提出:“对制度变迁供给的转变是由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商业、社会服务和计划领域的进步所引致的”。制度的形成是多种利益集团经过多重博弈的结果;制度化设施的形成需要耗费时间、智慧和精力;制度形成还受人们的观念、历史、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等等。这表明制度变迁是一个艰难、费时、成本高昂的过程。制度具有“资产专用性”,制度短缺不能由其它要素替代。而且,制度的“移植”常常是行不通的,一个环境下有效的制度设施换了一个环境就不一定有效。
高度法制化的经济环境是虚拟企业成长的制度保障。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法律制度就是一项至关重要而且难度较大的工作,国家行政和立法部门应高度重视虚拟组织的组建和完善工作,深入企业实地调查,不断总结虚拟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制度立法建设方面的经验,以鼓励和发展虚拟组织为目的,尽快建立起规范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虚拟组织的构建方式、运作方式、矛盾协调方式等等,完善虚拟组织建设及运行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春明.虚拟企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杨伟文,邓向华.虚拟企业的公司治理探究[J].经济管理,2004(4)
3.刘兰剑.虚拟组织边界范围模型研究——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