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英
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不认真解读文本,一味关注“怎么教”,而忽略“教什么”,课堂教学过分追求“新”“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由此可见,教师只有认真地、充分地、反复地研读文本,真正把文本读“懂”、读“透”、读“厚”、读“宽”、读“细”、读“活”,才能用好教材,创造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那么,如何走进文本,用好教材呢?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抓住文题
接触文本的第一步是接触文题。文题往往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中心思想的提炼。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文题资源,抓住文题正确解读文本。
如《矛和盾的集合》这一课题,从字面意思看,矛和盾的集合就是把矛的长处和盾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变成坦克,攻击性更强。再次读文,不难发现这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文题“矛和盾的集合”应理解为自卫和进攻的集合。仅仅停留在理解字面意和字中意还不够,文本详细地介绍了坦克的发明过程,这个过程是发明家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矛和盾的集合”的隐含意义——字外意。
在深入解读文题后,我这样设计教学:第一层面,通过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矛和盾的形象,通过初读课文,知道文题的字面意。第二层面,再读课文,通过找读重点句,理解文题的字中意。第三层面,通过研读坦克的发明过程,领悟文题的字外意。这样层层递进,化难为易,揭示中心。“三解题意”成为串联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线,使教学主题突出,过程流畅,研读深入。
二、立足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细读文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
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下令将船一字儿摆开,让军士擂鼓呐喊。面对这样的情景,鲁肃感到十分“吃惊”,而诸葛亮却“笑”了。这个“笑”字用得极为传神。这沉稳的一笑,胜利的一笑,智慧的一笑,细细品味,韵味十足,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全都包含其中了。通过这个“笑”字,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诸葛亮心里会对曹操、对周瑜、对鲁肃说些什么?他到底在笑谁?他为什么笑?从而联系文本,读活人物,一步步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
另外,教师还要尝试寻找文本中的语言钥匙,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对话,从而正确、深刻地把握文本的价值与内涵。如《落花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其中,“体面”一词如果仅把它理解为相貌或样子好看,我觉得不够贴切。它还包含着一种外在的意思,如名声、权力、地位、金钱等。而这句话中的“只”字更不可忽视,“讲体面”与“只讲体面”,有着本质的区别。用了“只”字,我们应把这句话理解为——对于只求好名声、不实干的人,那是没用的人;对于不求名声、又实干的人,那是有用的人;对于既求好名声又实干的人,也是有用的人。当然,作者赞扬的是不求名声又实干的人,就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三、关注写法
解读文本不仅要立足语言,还要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对文本的构思、写法形成一定的审美感受,拓宽思维的渠道,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1关注句序
有时候,文本中的某些句子在语序安排上有一定的讲究,仔细去品味后面的情韵,可以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如《草船借箭》一文,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为什么不说“我不如诸葛亮,他真是神机妙算”?反复对比读这两句话,发现这两个句子强调的内容不同。前者强调“我不如他”,后者强调“诸葛亮神机妙算”。由此可见,周瑜虽然表面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其实并非输得心服口服,而是输得无可奈何。
2关注标点
标点符号不仅使文本语句通顺、表达清楚,还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文本时,教师应对此引起重视。
如《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中,共有三处用了感叹号。
第一处:好一个“大熊猫的天堂”!
第二处:“看到了!看到了广我们高兴得嚷了起来。
第三处:这圆滚滚的身躯……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经过仔细研读,我发现这三处感叹号是作者强烈感情的流露,是文本的精华所在。第一处赞美大熊猫故乡的秀丽风景,第二处表达作者见到大熊猫幼仔时的惊喜之情。第三处表达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发现这三处感叹号并反复朗读,品味三处感叹号所表达的强烈感情,不仅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教学重点,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3关注结构
对文本的段落结构,教师在读文时也要特别关注,用心琢磨。
如《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第二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嘴馋,要吃野花野果。为什么“我”那么馋?作者另起一段写道:“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作者有意把这个原因另起一段放到后面写,吊足读者的胃口,引起悬念,说明“我”生活在非常饥饿的年代,理解“我”的饥不择食,更为下文“我”偷吃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这件事埋下伏笔。
四、尊重学情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在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思考估计学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怎样的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也就是说,在研读课文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心中要装着学生,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难处。
1考虑学生的需要
我们应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多无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独特的人文价值、时代意义。如《小珊迪》一文,许多教师往往抓住文本的主要人物——小珊迪进行教学。仔细研读文本后,我发现从配角——“我”人手更能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文本中的“我”为什么如此信任只有一面之缘而且是穷极了的小男孩?文中写道:“这时我才知道,他俩是孤儿。”如果“我”早知道,会怎么做?知道后,“我”心里又会怎么想?为什么“我”会“握着”珊迪的手,毫不犹豫地提出照顾非亲非故的小利比?从这一系列的举动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的“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因此,仅仅立足于让学生感受小珊迪的纯洁善良、诚实守信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读出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2考虑学生的难处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文,当一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难处,为学生搭梯架桥,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如好多古诗的“出世”都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教师在读文本时,首先自己要了解时代背景,这样课堂上才会引导得好,在小学课本里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较多,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特点,采用连词成句、找重点段、填空补充等方法,帮助学生概括。在文章主题、中心的揭示处,教师更得下一番工夫,层层铺垫,步步深入,方可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自主、深入、有创意地解读文本,细心读文,潜心会文,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扎实开展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心小学3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