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炳新
初中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既具有“工具性”——豐富的语法知识,更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因为它大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美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浓缩。对此类文本的正确解读,无疑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诵读感悟,入境始与亲
《答谢中书》写的是山水景物,特别优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些语句的优美与精妙?诵读对这些美文的理解感悟无疑是最佳的。教学要进入到山水中去,就是要让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进行品味想象,从而理解此文的风景之美,语言之美。下面是教学片断。
学生自由朗诵之后,老师问:
读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这里的山很高,水很清。
生:登上山峰,眼前是一片云海。往下一看,那清澈的潭水里倒映着白云。
师: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鲜竞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清晨,山里的雾渐渐散去,鸟儿醒来了。一时百鸟齐鸣。
生:猿鸟高兴地鸣叫,这是大自然的音乐。
生:夕阳西下,红光照着溪水,鱼儿也高兴地跳了出来。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学生自始自终读得兴味盎然。其因是在诵读过程中心灵与文字的撞击,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和交融。因此必须加大文言文语言的诵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叶圣陶早在60多年前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教师: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诵读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诵读体验,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诵读体验,培养语言思维能力。
二、角色变换,互动出真知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因此,应构建一种“对话型”课堂文化。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时,让学生给方仲永下评语,设计了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的教学过程,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变换,他成了仲永的点评者,读书也格外用心了。
生1: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到脑后啊!你最终“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生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生3: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因此,关注“过程”,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主体,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生、生生、师生和文本之间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三、解读多元,推陈为出新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既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肯定,也是对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和教学规律的尊重。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变革梨子,必须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尝一尝。”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从理解学生开始,给学生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敢想、敢说、敢于尝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切身体验。在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先抓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写景之妙。然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你面对这样的月下美景,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进而联想到苏轼当时的心境,从而引出对闲人的理解。
四、质疑探究,碰撞中升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是一系列思维的起点。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唤醒人天性中潜藏着的探索的冲动。教师要设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问”的天堂。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提问题比不提问题好,多提问题比少提问题好,提高质量的问题比提一般的问题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还可以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击浪,于无疑处巧设疑,有意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质疑探究中碰撞出智慧,在智慧中升华。
现在的学生读《桃花源记》,大概首先会想到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没有污染的旅游胜地。这也未尝不可,但与文章的主旨相去甚远。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就要抓住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让学生关注“避秦时乱”这一句。同时还要抓住桃花源人对晋朝的态度:不足为外人道也。通过对这两句话的质疑探究,就能很好的解决对文章主旨的正确认识。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在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吹出的一股清新之风,这股清新之风吹醒了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吹开了学生待放的思维之花。这股清新之风告诉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多给学生一点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要搭建多种交流平台,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尽情体验,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尽情感受,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金良. 体验学习简介[EB/OL].www.
tzec.net.
[2]张银华.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浅谈[J].
语文教学通讯,2004,(3).
[3]陈慕. 文学作品的感知体验教学初探
[J].语文教学通讯,200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
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胡伟. 体验——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
的重要环节[EB/OL].育新教育网,
2006-03.□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