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委婉语作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因此在委婉语方面也存在着相似和差异。本文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从英汉委婉语的定义、地位、功能和英汉委婉语比较方面加以论证,并希望通过对宗教、称谓、职业、年龄、死亡等一些具体范畴内的汉英委婉语对比来说明这些相似和差异,以加深了解不同语言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委婉语。
关键词:委婉语 禁忌语 文化 中英委婉语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一、委婉语
(一)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辞书中有着不同的定义。新《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当涉及不愉快或尴尬的事情时,用较为柔和、婉转的方式代替过于粗鲁、直接的话语。”在第三版新《国际韦氏词典》中定义为:“一种礼貌、得体、间接的术语,用于回避直接涉及到不愉快的、痛苦的、或着恐惧的事情。”Allan和Burridge描述委婉语为:“用于中性表达,为了避免有损于听众或第三方的颜面,或让自己免受攻击。”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观点定义了委婉语,但这些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委婉语是一种迂回婉转的、礼貌的表达方式,用于谈及某些不愉快的事情。在交谈中,它可以使不愉快的事听起来顺耳些,让人感觉舒服些。它不会让说话者和听话者感到尴尬。
(二)委婉语的分类
委婉语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据Hugh Rawson的观点,从语义学角度,委婉语可分为积极委婉语和消极委婉语。积极委婉语又称为书面委婉语,“它扩充、放大了词义,使得委婉语听起来比实际上更为显要”。积极委婉语包括特殊职业称呼,它能提升工作的地位来保全工人的自我感觉,如“环境工程师”代替“清洁工”,“管理员”代替“看门人”。积极委婉语也包括一些机构委婉语,如“疯人院”被称为“精神医院”,“学院”被称为“大学”。这种委婉语常被广泛用于官方用语和一些正式场合。
消极委婉语是很久远的,它与禁忌语很接近。在西方文化中,直呼上帝是被禁止的,因此通常用“Jeeze”“Gee”和“Jeepers creepers”这些委婉语来替代“Jesus”,用“Jesus Christ”“Christ”“My Gum”代替“My God”。有些禁忌语,如“性”“死亡”“生理功能”等都适用于这种委婉方式。
(三)委婉语的重要性
委婉语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它根植于社会生活,有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价值和文化价值。每一个语言共同体,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的委婉语。Enright说到:“没有委婉语的语言是一种有欠缺的交流工具。”Hugh Rawson也断言:“委婉语深入到我们的语言中,即使那些巧舌如簧的人缺少了它也不能顺利地度过一天。”从委婉语存在的那一天起,它就开始润滑了我们的交流,帮助人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甚至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委婉语就像盾一样抵御着恐惧、厌恶和不快。人们用委婉语来展现他们的优雅,避免纷争,掩盖缺陷。总之,委婉语能使语言交流进行得平坦和成功。因此,委婉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委婉语的功能
1.回避功能
禁忌是委婉语的原动机,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玻利尼亚人于18世纪传到英国的。它被用来解释在社会中不赞成某一行为的理由。这些行为被认为会伤害到其成员,或者由于迷信原因,或者因为这些行为有损于道德标准。
委婉语的回避功能是为了避免使用禁忌语,它能使谈话者随意地谈及禁忌物。这些禁忌物被社会或个人认为是有害的,或者被认为是讨厌的,不愉快的。它们包括性、生殖、生理排泄、一些宗教事件等。人们用委婉语来谈及那些不能直接说的事情。因此,在委婉语的功能中回避功能被认为是首要的。
2.礼貌功能
礼貌被认为是在交流中应遵守的原则。作为一种礼节,它是建立在文化心理上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在交谈中需要遵守。这些方式实际上就是委婉语。因此,礼貌、婉转的表达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品行和交流通顺。礼貌功能是委婉语的另一重要功能。
3.改善功能
改善功能是使用委婉语来修饰一些敏感话题,使它们听起来更舒适,更易被接受。在交谈中我们常常会谈到一些没有相应的禁忌语匹配的敏感话题。例如:死亡、年龄、贫穷、社会地位、职业等。如果我们直接谈及它们,可能会伤及他人,同时也会有损自己的颜面,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不礼貌。这时,委婉语的改善功能就能起到了作用。
4.修饰功能
委婉语的第四个功能是修饰功能,它指使用较好的词语来描绘并不是很好的事物。政府和军事部门常使用这种委婉语来掩饰事实。例如:“战争”被说成“冲突”,“爆炸”被说成“炮弹发射”,“摧毁庄稼”被说成“落叶”等。
5.自我保护功能
委婉语的自我保护功能是指谈话者与他人正面交谈时所起到的保护作用。“社会地位、自我尊重和自我形象”被认为是社会生活中最崇高的追求。人们使用这项功能来表示自己的礼貌,同时也能使自身避免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汉英委婉语的比较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但汉英文化委婉语中存在更多的相异之处。
(一)汉英语言委婉语的相似之处
汉英语言有一些共同的禁忌语。处在两种语言文化中的人会用一些更好听的语句来代替这些禁忌语。
1.“死亡”的委婉语
“死亡”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也是恐惧的来源。人们害怕失去亲人,害怕结束生命,害怕死后的境遇等等。死亡禁忌语的出现,使人们用委婉语来减少对现实的恐惧。这种现象在中英文中都存在。
在英语中,“死亡”被比作“旅行”“睡觉”“回家”或者“去了西方”等等。这方面的例子有:“parting”(分别),“departing”(离开),“passing away”(消逝) ,“being taken away”(走了),“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躺在上帝的怀中睡了),“to be taken to paradise”(被带到了天堂),“to return to dust”(变成尘埃), “to go to west”(去西方),“to breathe ones last”(咽下最后一口气),“to cancel ones account”(销户)等等。
汉语中有许多表达“死亡”的委婉语。如“去世了”“升天了”“老了”“不在了”等等。
2.身体排泄的委婉语
除了死亡之外,身体排泄也常要用到委婉语。因为谈到身体排泄容易引起人感官不适,所以在语言交际中使用委婉语。例如:“to wash ones hands”(洗手),“to relieve oneself”(去空身),“to go into retreat”(离开一下),“to go to ones private office”(到什么地方去一下)等等。“方便”“解手”“去五号”“内急”等等。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身体缺陷,性,生殖等方面都阐述了中英委婉语的相似之处。在跨文化交际中,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显得更为重要。
(二)汉英文委婉语的差异
委婉语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极大。因此,不同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观、习俗等,在汉英委婉语中存在着许多差异之处。
1.宗教委婉语
在古代,人不能解释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便认为这是上帝或者鬼怪在作祟。由于恐惧和敬畏,他们避免提及上帝和鬼怪的名字,早期委婉语就这样产生了。例如:古希腊人惧怕复仇女神Furies,因此她的名字被改称为“the Eumenide”(亲切、友好的称呼),或“Erinyes”(尊敬的称呼)。
这种“字面崇拜”在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在西方社会,基督教信仰极大地影响了英美文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人们,特别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愿使用不敬的言语来冒犯神灵。“你不能滥用你的神(LORD)的名字,因为神不会宽恕滥用他名字的人。”(《圣经》)。任何滥用宗教名称的行为都是亵渎神灵的。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神名有许多委婉语,如:“the Greater”(圣者),“the Maker”(创世主),“the Eternal”(永恒者),“the Saver”(救世主),“Sovereign of the Universe”(宇宙之主)等等。当人们悲伤、绝望时,他们常常会说“So help me!”(神啊,帮帮我!),“Swelp me!”(神啊,可怜我吧!)或者“So save me”(神啊,救救我!),神名都被省略了。在汉语中也有一些宗教委婉语,但相对要少一些。例如:太阳神称之为“义和”,河神被称为“河伯”,风神被称为“风廉”等。中国历史上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所以宗教禁忌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像基督教对英美文化的影响那样深刻。
2.称呼委婉语
与宗教委婉语相反,中国人对称呼委婉语的态度要比西方人严肃、认真得多。封建体制和儒家思想控制了中国社会数千年之久,人们对称谓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也就是所谓的“名讳”。称呼禁忌语主要分为三种:君主禁忌语、家族禁忌语和官方禁忌语。君王一般被统称为“天子”“皇上”“圣上”等。君王的名字也是需要回避的。如:在秦朝时,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为了回避他的名字,“正月”被改为“端月”或者念为“zheng yue”。这种“名讳”习俗在乡间流传开,家族禁忌语就发展起来了。家族中的晚辈不允许使用出现在长辈名中的字。这种现象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祖先和长辈的名字不能被直接提及,晚辈的名字不能和长辈的名字相同,否则,就被认为是对长辈的不敬。
与之相反,西方人对称呼要随便得多。因此,相关的委婉语也要少一些。在美国,不管职位、年龄、性别如何,即使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大多数人也喜欢直呼其名。另外,晚辈和长辈同名也是无关紧要的。
3.老龄委婉语
中国文化里对“年长”有较高的评价,“老”意味着有较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中国人有尊敬老人的传统。例如:在中国的称呼体制中,“老+姓”表示尊敬、爱戴的意思;“姓+老”习惯于称呼有较高地位的老人。然而,这种称呼方式对西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西方社会,工作对于个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能继续工作的老人会被社会忽略,老年人被认为是对社会没有价值的,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社会的负担。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年老意味着接近了生命的终点,人们对于年龄的敏感使得没人甘愿成为“老人”。人们使用一些委婉语,如“well preserved”(适当保护的),“seasoned”(经验丰富的)来形容老龄。老人是“senior citizens”(年长者),正享受着“golden years”(金色年华)。“老”字被巧妙地回避了。
4.职业委婉语
在西方社会,职业被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最有名的是白领和蓝领。白领是富有、高雅、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类。相反,蓝领总是与辛劳、贫穷、卑微相关联。因此,从事卑微职业的人想提升自己的尊严,他们通过转换词语使卑微的职业听起来高一等,让人感觉舒适一些。例如“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工程师)取代了“garbage man ”(清洁工),“domestic help”(家政服务)取代了“maid”(女佣),“domestic engineer”(家庭技师)取代了“house wife”(家庭主妇),“landscape architect”(园艺建筑师)取代了“gardener”(园丁)等等。所有这些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让下等的工作听起来更好、更重要,让人感觉舒适些。
与英语相比较,汉语中的职业委婉语要少一些。在中国文化中,每一种职业都是平等的。只要一个人的工作努力、卓越,他就是最好的。因此,有许多在普通岗位上工作突出的人受到极大的尊敬和赞扬。例如:石油工人“王进喜”,售票员“李素丽”等。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些职业委婉语出现在了我们的社会中。如:“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清洁工”——“城市美容师”等。
5.失业委婉语
“失业”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英语国家的人会使用一些委婉语回避这个伤感的话题。例如:在大萧条时期,人们用“between job”(联系工作之中),“between shows”(展示之中),“to be self employed”(自我雇佣),“to be developing a new project”(发展新事业)等等,来暗指失业。
相比较而言,汉语中的“失业”委婉语大部分都出现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如“下岗”“企业富余人员”“再就业”等等。
通过汉英文委婉语的比较,我们认识到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学,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各种社会心理和事件影响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民族性和相似的社会观、道德观、和文化观。
三、结语
委婉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英语言中的委婉语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在委婉语方面常出现使用失误的现象。原因在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使用委婉语时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也许在一种文化中常说的话题在另一种文化中就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也许在一种文化中常交流的事情在另一种文化中就是对别人隐私的侵犯。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了解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llan,K.&K.Burridge.Euphemism & Dyphemis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Enright,D.J.Fair of Speech:The Uses of Euphemis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Rawson,H.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M].Crawn Publishers,1981.
[4]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吴有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周海燕 湖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