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岩
摘 要:本文从语言互构、接触、语法化等方面探讨了语言共性的动因,介绍了语言学界不同的语言共性观,并通过口语共性、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学习理论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语言个体差异是研究语言共性的前提。
关键词:语言共性 语言差异 语言研究
大量的语言研究发现,语言具有共性的一面,个性差异的背后有很多相近或相同之处。目前,语言共性研究有两种倾向,分别以乔姆斯基和格林伯格为代表。乔姆斯基的研究是演绎性的,认为语言共性可以从一种语言的详尽研究中发现;格林伯格的研究则相反,是归纳性的,认为语言共性应建立在多种语言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程工认为:“语言共性是指表述系统内部语言成分对应关系的统一、类质的手段或是一个性质上同型的过程,这一过程给出了在不同语言中以最大概率表现出的相同结果。”
一、语言共性的动因
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任务的第二条中提到:找出在一切语言里永恒地、普遍地在起作用的力量,分析出普遍性的规律,即能够概括一切具体历史现象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语言共性的动因:
(一)主客互构
在互构语言学看来,人类语言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存在的缩影式抽象化或符号化。现实世界中一切作用于主体的大脑和感官的视、音、味、触、义等都会在主体的感知神经系统中留下痕迹,都会在主体的意识和无意识中以符号方式储存起来。构成人类符号语言的制约因素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普遍地生活于同一个世界,因而只能以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认识条件为基础来构建人类自身的语言;它们都普遍地具有相通的感知器官;感官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也大体具有普遍的一致性。所以,语言是遗传基因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的语言中,现象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会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出现,并且会在所有的语言中普遍地出现。
(二)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的人群由于交往所引起的语言在结构上和交际功能上的变化,它会对语言的结构本身和使用功能带来影响和变化。这些影响和变化主要包括语言成分的借用、结构规则的模仿、语言兼用和转用、语言的混合等。从语言结构上看,表层只影响到语音、语法、词汇等,随着影响的进一步加深,还可以触及语义、语用、语言风格等深层结构,甚至还可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人类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语言自身的发展来看,语言交际功能的日益扩大,必然推动语言结构的不断更新变化,语言的接触与演变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各语言内部元素的互构,逐步朝着带有个性特征的共性化方向发展。
(三)语法化
通过对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族系、不同类型的语言的时、体、情态三类语法标记进行调查,发现它们的语义泛化过程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是语言的一种历时性共性。在语义上连贯的相邻两个成分最有可能发生融合,由于这种语内作用,其中一个成分逐渐虚化为语法标记。例如,英语指示代词“that”语法化为从句标记,就是相邻相关语义环境的作用:
(1)I saw that. He came.
(2)I saw that he came.
与此类似,汉语动词体标记“着”“了”“过”最开始作为普通动词代表的是独立的词汇单位,常出现在“动+宾+补”格式中的补语位置上,即“动+宾+着/了/过”格式。在这一格式中,它们与宾语没有施受关系,关系比较松散,但却与宾语前的动词在语义上相关,这为它们与这些动词的融合创造了隐性条件。而后来产生的动补结构这个句法环境就成了诱发它们融合的显性条件,使它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指动补语。刘瑾(2006)认为:语法的历时演变机制是一种强固的语言共性形式。各共时模式仅仅代表语法系统演变的不同阶段,因而语法的本质必然存在于它自身形式和意义的共同演变之中。历时语言共性不是语言的语法化路径,而是促成这些语法化路径的历时演变机制,是一种功能共性。
二、语言共性论的探讨
语言共性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中世纪至今,语言学家从不同立场和理论观点对语言共性进行讨论,对语言共性的解释各不相同。不同的共性论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
叶斯柏森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提出的普遍语法学认为:人类所有语言在句法方面一定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直接建立在人类思维本质的逻辑上的。换句话说,由于人类思维本质的作用,人类创造了本质上共同点多于异质点的文化。叶斯柏森认为,存在一些普遍的、能适用于所有语言的范畴,这些范畴与人的思维本质,即智力活动或逻辑有关。人类语言是反映人类思维本质的,人类思维既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语言,特别是语法,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原则。
洪堡特认为,在具体的差异和区别之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东西:“每一种具体语言都带有某种印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由此推断,所有语言的综合极有可能反映出(人类的)语言能力,以及依赖于语言能力的人类精神。”简言之,在任何人类语言背后都可以找到一个普遍的体系,它体现着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智慧结构。在各种千差万别的民族语言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内在语言形式,就像在千差万别的民族特性和个体个性之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人性一样。语言能力是指那个贯穿在所有具体语言中的唯一的语言,无论它是以“普遍语法”和“纯粹语法”的形式出现,还是在“内语言形式”和“语法深层结构”的标题下现身。
乔姆斯基推理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具有习得人类一切语言的共同基础。人类各种语言应该具有某种共同的普遍规律,即人们所说的“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共同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每一种语言都必然符合普遍语法的某种规律,不同的语言只能在其他次要方面有所差异。人类习得语言必须具有一个丰富而有效的普遍语法体系作为大脑的思维基础,千变万化的句子里应该隐藏着某些简单的原则。
认知语言学家和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语言共性不是语言自主限制的结果,而是一般的认知功能限制的结果。认为先验地假设语言共性来自于一般的认知限制,语言的共性来源于普遍的世界经验和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直接反映了经验和概念结构。语言形式的共性有时可从语言的拟像性特征表现出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时序的拟像性。语言的共性还体现在某些基于普遍经验的隐喻的使用上,隐喻和转喻是词义演变和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共性是研究个性的基础,知同才能求异。各种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流、翻译,也是以共性为基础的。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解释有着更为广泛的深刻性。将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成果用于解释语言中的一些表面看起来比较“特殊”的现象,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解释这种所谓的特殊性并非特殊,从个性背后看出共性(所有的个性都是由语言演变中若干共性制约或者竞争的结果),这是近年来语言类型学研究的贡献。从这个角度说,语言类型学对语言现象有着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解释力。
三、语言共性研究的不同侧面
(一)口语共性体现语言共性
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口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外特征及其制约因素,而这恰恰是口语共性研究的基础。口语有一些共有的超语言特征和因素,例如口头性、话题、非言语行为、口语的基本形式等等。这些特征是多种语言口语所共有的;口语句法结构的松散性、无组织性也是许多语言口语的共性。另外,口语语序类型问题始终是语言共性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俄语口语学家提出的两条俄语口语语序基本原则——信息上重要要素前置和联想接续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汉语口语,英语口语里不少语句也遵从这些原则。口语共性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语境句、零形回指、话语的语用连贯等等。再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口语表达不遵循语法,这种控制口语表达既遵循又打破语法的机制正是普遍语法起作用的结果,它是人脑语言机制对语言运用的调控。
(二)生理学和心理学视角下的语言共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命与其它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的发育和行为受内在基因程序的指导。生理现象主要是由基因特性决定的,但基因程序也会受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在生成语法看来,语言也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生理现象。人类有专门用于负责语言的基因型,它与后天的语言经验(即原始语言材料)相互作用形成各种表现型,即各种各样的语言系统。由此可见,人类语言的基因型大致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大致相同的,而这正是语言共性的生理来源。
(三)学习理论论证语言共性
学习理论由四个基本概念组成:语言、学习者、语言环境以及用于判断学习者掌握语言能力的学习标准。语言是句子集,是可数无限集。在学习语言时,可以把儿童比喻为一种从有限句子序列到语法集的学习函数。在有限的语料基础上就所学的语法做出一系列假设,最终到达成人语法。学习理论中的研究成果是倾向于支持激进的共性观的。自然语言的无限性,学习函数的可计算性、实质性、守成性,嘈杂和不完整语篇的可识别性、语言经验的局部性、语法的简洁性等现象体现于所有语言的习得之中,因而是贯穿于所有人类语言的共性。
四、小结
对语言共性的探讨并不是忽视语言的个体差异,而是要重视语言个性。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谈到:“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在相互约束、相互影响。一个因素是从一开始就决定着语言发展方向的原则,另一个因素是已经积累起来的材料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材料的力量始终与上述原则的制约力量成反比……然而,语言要素的统一性只能是一种享有绝对优势的原则统一性。如果这一原则接近于人类普遍的语言创造原则,同时又在后者允许的范围内保持着必要的个别性,那么,在语言成长的所有各个阶段上,一种力量若是削弱了,就必然会有另一种适合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量取而代之。”这充分说明语言共性是以语言个性为前提的,语言个性中蕴含着共性,而且语言共性与个性之间动态地相互制约、对立统一。
参考文献:
[1]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邹嘉彦,游汝杰.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Vivian Cook and Mark Newson.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
[8]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刘瑾.从语法化角度看语言共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0]倪梁康.在民族心智与文化差异之后——以威廉.洪堡的语言哲学思想为出发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11]杨吉风.语言共性观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2]崔卫.语言共性和口语共性[J].外语学刊,2001,(1).
[13]方立,程工.评语言共性论中的几种不同的观点——来自学习理论的证据[J].世界汉语教学,1997,(3).
[14]崔卫.语言共性和口语共性[J].外语学刊,2001,(1).
(丛岩 辽宁锦州 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 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