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2009-06-21 01:48李彩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李彩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要实行创新教育,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必须学高为上,身正为范,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信服老师、喜欢老师。这样,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学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更不能歧视学困生。在教学中,给予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不会因回答错了问题而责备、批评他们,只要勇于回答问题便是好孩子,便值得表扬。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教师一人说了算,要敞开言论,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免教师包办代替学生,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开始时,学生找到以下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找到两种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在肯定他们的答案时,又让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从而很容易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而提出:“由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24厘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们一时感到不知所措。教师及时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根据周长和边长的关系倒推。学生们又活跃起来,有的说,长+宽=周长÷2=12厘米,而长又是两个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长+宽=正方形边长×3;正方形边长=12÷3=4厘米;有的同学用拼图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周长=6×正方形的边长,故正方形边长也为4厘米。得到异曲同工的效果,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一题多解,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解题的思维敏捷性和创造性。

三、引入独立思考的竞争氛围是手段

在教学中,提倡独立思考,在竞争中进步,根据现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特点,采取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提问:“小数一定比整数小吗?”有的学生说“一定小”,而有的学生说“不一定”,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让学生争论,各抒已见,说出根据,最后教师指出,此是没有限定范围,分不同情况比较大小,而且零也是整数,如0.5>0,1.0<1.5,1.0>0.5,从而得出“不一定”的结论。学生们在争论中思维得到升华,避免了片面性和形而上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从小抓起,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即便错了,也不要压抑,给予鼓励,及时表扬。要善于抓住孩子的点滴进步,运用表扬的武器,激励他们,在竞争中求进步,在创新中求发展,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敏捷,回答勇跃,创新意识就会形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