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规律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上的应用研究

2009-06-21 01:48郝会欣石香云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艺术性课堂教学

郝会欣 石香云

[摘要] 认知规律是指个体在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利用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科学的组织教学的实施,维护良好的课堂氛围,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构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 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 艺术性

一、认知的概念及形式

(一)认知的概念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认知规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活动中,客观存在并可以加以利用的规律。它包括:注意的规律、感知、观察的规律、记忆的规律、思维的规律等。

(二)认知的形式

1.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选样性集中。注意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对象,同时抑制、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2.感知、观察。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话中是密不可分的,统称感知。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知觉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而观察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

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们经历过的事物.无论感知、思考,还是体验和操作,在事情过后其印象并不会完全消失,都会以其特定的方式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以经验的形式重现出来。

4.思维。思维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反映形式和反映内容都与感知觉有所不同。感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属性;而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1.教学内容应力求新颖、丰富。在一定的限度内,刺激物的刺激强度越大.注意就越明显。刺激物的新异性越强,也越容易引起注意。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一定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内容包装成新颖的形式,突出重点,增大对比,强调主次的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应力求适合学生的身心状态。将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举例子时多举学生身边事物,做应用题时多做和学生有联系的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题型。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以适当的呈现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力争使问题的情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最小,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教学内容应力求与已有的经验知识相联系。同时,要注意,新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挂起钩来,才能为学生理解,才能引起学生注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能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既使人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原型启发可以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认识产生飞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按不同题型、不同内容,分别给出一个原型。当学生对原型熟悉后,在解决和原型有类似的问题时,思维容易受原型的启发,从而加速学习进度。

(二)教学的组织

1.教学时间的选择。人在心境不佳或过度疲劳的情况下,无心注意周围的一切。组织教学要充分考虑到人一天内情绪、体力变化的规律。尽力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安排在体力、精力旺盛时,将有意后注意安排在身心疲劳的时间段内。

2.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组织应力求注重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待集中。

由于思维定势的存在,如果定势与问题的性质或要求相一致,则对思维产生积极作用,否则,产生消极作用。在教学中,当学生受定势影响,钻“牛角尖”时,适当的放一放,等过一段时间,摆脱定势的干扰时,在回过头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3.课堂知识容量的选择。一堂课所传授知识容量的多少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意志力的大小和记忆水平。一般说来,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数量越多,平均用的时问或诵读的次数就越多。课堂容量太大,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三)教学方法设计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长时间的单调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使人易于疲劳,难以使注意稳定。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讲.也要让学生看、练、谈、写、读、讨论、实干,而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样才符合无意注意的“变化律”,不仅能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

2.采用准确、生动,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防止抽象、含糊不清和累赘冗长的语言影响学生的情绪。声调要抑扬顿挫,快慢适度,并伴以适当变化的面部和身段表情,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录音、录像、电影等现代化的直观教学工具。利用生动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利用直观的材料加强学生记忆。

4.采用规范化的板书。教师的板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板书时.巧妙地运用彩色粗笔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课堂管理

1.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控制学生注意。教师不宜在上课开始时发放作业本和测验试卷或宣布考试成绩。这样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事物上,或引起消极的情绪波动,影响对新课的注意。偶然碰到个别学生在上课时故意捣乱或闹纠纷时,教师要把握好维持秩序与授课之间的关系,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学生学习。

2.适当控制课堂气氛,保持学生良好的情绪。一般说来,快乐、喜悦、兴趣等积极情绪对认知效果有促进作用,恐俱、愤怒,悲哀等消极情绪对认知效果有干扰和破坏作用。情绪的强度也影响认知操作效果。过低和过高的情绪唤醒水平均具有较低的认知效率,只有中等程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效率。

(五)安排好教学环境

教室周围的环境要安静,最好与操场、马路及其他能分散学生注意的事物离得远一些。教室内的布置要简朴,不要过多的装饰与张贴.以免引起学生注意的分散。要保持教室内空气清新,光线充足。课桌的高矮,要符合学生身体的高度,不良的坐姿会影响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和身体的健康。教师要妥善安排那些视力、听力上有缺陷及平时课堂纪律差的学生的座次。防止由于安排不当而影响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林培英.认知学习理论与CAI[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03).

[2]管鹏.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6).

[3]海东兴.从认知心理学看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J].社会纵横,2007,(2).

[4]范利.从认知心理学看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必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8).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艺术性课堂教学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