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经类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09-06-20 05:26付子顺
职教论坛 2009年11期
关键词:目标定位

摘要:“三堂会审”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它的成功实施,将助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企业、行业及其它社会组织通力配合。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多方联动,共同打造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三堂会审”;目标定位;职业素质养成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教改试点专业“营销与策划”(教高[2005]738号)特色与创新项目,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高职财经类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途径研究》(濮职院办[2009]6号)。

作者简介:付子顺(1963-),男,河南滑县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1-0055-03

“三堂会审”教育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办学实践中,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规律所提炼出的一个典型个案。它的核心是,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及其它社会组织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特点和企业行业岗位规格标准,制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方案。

一、“三堂会审”及基本架构

所谓“三堂会审”,就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中,从学生培养的起始点到终端,都要注入企业、行业和产业要素,专业的调研论证及设置依托企业行业和地方支柱产业需求,学生就业趋向和就业效果依据企业行业及社会组织的信息反馈。在人才培养和探索高职教育办学规律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学校、企业行业和地方支柱产业三个方面的信号,从而建立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1.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本营,也是学生成长、成熟、成才的熔炉。它与本科院校的根本区别,是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教育环节都要注入企业、行业、产业、职业和实践要素,师生教学活动的主体应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以功能完备、企业行业技术因素丰富的大学校园为平台,把社会优质资源和教育要素引入学校,把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带进学校。作为财经类高职院校,应该思考如何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建设具有浓厚企业、行业、产业氛围的大学文化,把校园打造成具有一定特征和功能的市场,做成仿真和模拟企业,做成小的社会模型。为此,构建充满现代企业职业意境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挥每一位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它资源的潜能,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2.企业行业的支撑作用。国家兴办和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根本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以及充实企业、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骨干份子。要完成如此艰巨的培养和教育任务,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增加企业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两部分内容。企业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养成,社会教育造就学生就业创业精神和生存能力。支撑学生干好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支点,应是企业行业参与学校教育并直接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进行打造。没有企业行业的参与,会造成人才培养工作环节的严重缺失,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将形成“纸上谈兵”。同时,企业行业和其它办学组织应该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是为其积累现实和潜在的优质人力资源,是直接服务于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他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是无可推卸的。

3.地方支柱产业的拉动作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和振兴,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器。那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是因为其支柱产业的发达,否则,是支柱产业发展迟缓和产业发展方向模糊。在高职人才培养整个周期中,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产业振兴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起导向、促进和拉动作用。只有充分依靠产业振兴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调整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推进地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4.社会实践活动的消化功能。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社会实践活动对知识、技能和人才的吸收与验证。没有这一关键环节,社会各单元、各要素就无法吸收新知识、新经验和新创造。若缺少这一环节,将会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实践动手能力、感悟社会的本领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行业本身,都要自觉和积极主动地为高职院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力支撑,在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大舞台上验证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5.“三堂会审”的设计模型。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一所优秀的高职院校,必须注意吸取十分丰富和优质的企业、行业、产业文化,还必须把高校推向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最前沿。一个高素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堂会审”可以集聚多方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培养要求,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事业发展。其模型应该是,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学会为中介,导入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地方支柱产业三方面的要素,共同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人才的培养过程,再到走向社会的认可度,都要受到三方监控和制约,由其向学生发出指令,是前进、是完善、还是“回炉”。“三方会审”是一种制度,每一方都要执行和坚持这一制度。在推进这一制度过程中,要使其不断完善和升华,把制度变成三方参加人才培养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自觉行为。

6.“三堂会审”的理论依据。创新“三堂会审”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应该归结为遵循技能型人才和一线劳动者的人才培养规律,牢固坚持国家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美国、加拿大“合作教育”、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等成功模式,值得全国高职教育界学习和研究。要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三堂会审”的实践与创新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面向市场、深入企业行业、分析和研究社会。面向市场就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把教学环节融入市场,使师生从市场上捕捉信息,依据市场信号调节教学行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屏障”,把市场因素及时引入师生的思想。深入企业行业,就是要求专业教师和学生主动走进企业行业,从企业具体工作岗位和经营管理真实意境中寻找知识点和技能点。分析和研究社会,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社团牵头分析研究社会现象、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寻求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答案。在解决市场、企业行业、社会问题基础上,把人才培养链条延伸,使教育培养场所和手段多元化,教师、企业行业技术和管理骨干以及能工巧匠、产业和经济研究专家共同指导、设计、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在创设“三堂会审”教育教学模式过程中,从企业行业吸取实际工作岗位职责要求、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从社会专家和社会单位捕捉人才需求信息、企业发展现状和行业特性,根据专业教学实践实际,策划和构建教育教学方案,使人才培养的每一方面,都充入新的要素、技能标准和行业政策。一是把企业行业岗位规格、生产经营技术标准和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信息充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再由专业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社会机构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岗位技能培养要求,制定详尽的教学文件;二是依据教学文件,由三方共同深入企业行业生产经营一线,根据工作过程导向作用,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三是专业教师、企业指导人员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指导组,与学生一道,深入企业行业具体工作岗位,或走进学校仿真模拟实训室,或到各种大市场中,对照课程方案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一线亲身体验企业行业意境,亲自处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直接聆听专家、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们的教诲,获取知识传授的最直接信息。

在“三堂会审”教育模式具体运行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环节必须牢牢把握。第一,不论技术、管理还是服务岗位,必须对不同企业、行业的岗位细分予以深入研究,也就是说,必须具有什么样的技能标准,还要留出多少发展空间和贮量,而且时间、环境和内外部条件不同,岗位规格标准还会发生深刻变化。第二,必须把握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匹配度,三者要达到最佳组合的结构,提高教学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第三,教师、受教育(训练)的学生和企业行业实际情境必须格调相协调,步调相一致,使教的内容、学的方式、做的场境达到高度统一,发挥所有教育资源最大效益。实践充分证明,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产业专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都能发挥最大功用,加上科学的设计和组合,才会使人才培养工作产生最佳效果。

三、“三堂会审”的社会功用

1.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空前提高。学生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来源于实训实习场所长时期和循环往复的技能训练。按照教育部(2006)16号文件要求,我们把职业技能训练场所放到企业生产经营一线,部分模拟性训练放到专业实训室,职业技能考试及鉴定放到功能完备的培训和鉴定机构,多数专业技能性课程由企业、行业专家讲授,每个专业有一个以上的职业技能鉴定场所。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由校、企、行三方工作小组研究解决,从而能够把暴露的问题及时处理,把企业行业的需求及时提出,把解决方案和方法及时让学生吸收和消化。只有实现了“三个及时”,才能使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得到循序渐进地提高。

2.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成效显著。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是人才培养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丰富的职业素养,会拉长职业适应期,或者在竞争激烈的企业大比拼中败下阵来。必须以企业、行业生产经营场所为平台,借助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把技能、经验、企业历史、行业背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感悟人生。笔者认为,财经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一个学期。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过程,必须由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组织三方监控,制定完善的监督指导办法和技术标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教师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完成由教师向企业经营管理者多角色的转变。如:如何当好一线操作员、大堂经理、营销总监、技术总管、企业副总直至最高管理者。只有教师提前进入角色,才能指导学生逐步进入角色;只有师生同时投入企业行业实际工作当中,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职业技能;只有企业行业把师生真正当作企业的一员,才能使校企之间达到深层次的融合,从而实现校企一体。

3.校企合作办学更加巩固。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共同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校企合作的更高阶段,就要不断巩固合作成果,使合作成果对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三堂会审”作为一种基本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应该在巩固和提升办学成果上做文章。一是三方共同研究地方企业、行业和支柱产业的人才标准,为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学院发展规划提供基础素材,督促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教学系要更加明确专业定位,进一步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在系统总结办学成果基础上,三方确定更加巩固的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和合作平台,每一方都应成为另外两家的利益悠关方,从而为走向集团化办学和兴办高职教育产业夯实基础。三是促进三方的产学研,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特别要把合作办学过程中所积累和凝聚的经验及成功案例进行疏理、加工和提升,演变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有用能源,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和效益提高。

4.企业行业效益不断提升。发挥高职院校最大办学潜力,促进区域企业行业效益不断提升,是办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丰富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的大学精神基础上,还要帮助和支持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要把企业行业效益提升做为高职院校建设发展最重要支撑。只有企业行业效益好了,才可为学校各项建设提供广阔市场,否则,高职教育这坛激流将会枯竭。二是地方支柱产业振兴,会全面拉动学院各项事业,为学院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关系学院的生存和进步。三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最大效益。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企业行业和产业,更离不开大学校园和大学精神所辐射出的灿烂文化。必须发挥社会在学校、企业行业、地方支柱产业三方的纽带作用。三方的良好合作推动社会进步,在社会进步中更加巩固其合作和联盟关系。

5.社会效益日渐凸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特别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根本任务。在做好校企合作办学,促进企业行业提高效益基础上,必须充分认识服务社会职能发挥的重要性。“三堂会审”教育模式的成功探索,强化了校企合作基础,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支援了区域经济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探索服务社会,提高办学社会效益的新路子。如,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面向地方行业发展的营销网络和管理模式、面向支柱产业振兴的虚拟项目实训基地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学校办学成就得到展示,学校、企业行业、地方支柱产业三方联动机制的巨大效益得到彰显,从而使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广大企业、农村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共享高职教育发展成果。

6.良性运行机制得到巩固。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地方支柱产业三方共同参加的人才培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客观需要。在探索“三堂会审”及其它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使我们真正经历和体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正确道路的魅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和主要阵地,企业行业、行业协会及其它社会组织做为重要两翼,共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金字塔。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特色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良性运行机制特别重要。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是一个链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是一个系统,而根本问题在于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一系列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办好地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中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3]张耀民等.濮阳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4]余祖光.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吻合度[J].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0日.

[5]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责任编辑:夏焕堂

猜你喜欢
目标定位
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成本会计教学的目标定位与课程内容重构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职综合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思考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试论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和目标定位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无源雷达信号处理及定位系统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的多维思路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与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