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文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本文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优化历史教学过程,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改进历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创新能力;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学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历史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学科,不只是在向学生传授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同样也担负着对这些成果的继承和创新的任务。只有优秀传统和成果的发展了,才能突出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精神。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很重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愿望和态度。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和倾向,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鼓舞、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有的结论进行一定地分析探索,看其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如讲到“澶渊之盟”时,教材只讲到它的积极影响,教师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不签订这盟约,宋辽之间将会出现一个怎样的情况?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盟约的?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后,能够明确做出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可见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优化历史教学过程,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历史学科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包含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已习惯于用聚合思维考虑问题。所以。创新思维的发展重点在于发散思维的培养。而直觉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形式,它是个体长期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在瞬间被调动起来,产生快速集合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如讲到“历代农民战争问题”时,可让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历史作用,让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农民起义最终用武力推翻秦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以后在学习历代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时。让学生参考秦末农民起义,分析爆发原因和历史作用。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等,学生就会以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历史作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这些农民起义,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每次农民起义都有其爆发的具体原因。当撇开具体原因。寻找共同原因时,学生在理解了“统治阶级的暴政”、“遇到自然灾害,统治阶级还照样催租交税”后。得出了“天灾+暴政”的答案。农民起义复杂的社会原因,学生就能用这四个字给予概括,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就这样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引导而得到释放、发展和提高。
三、改进历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往往只是教师殚精竭虑地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的积极投入。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就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1实行民主教学,激发创新兴趣。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民主宽松氛围,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奇异想法要妥善地选择适度予以评价。要激励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和实物等内容大胆想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讲到“山顶洞人的生活”时,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相关文字内容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像,并请部分学生对山顶洞人的生活状态进行模仿。于是学生的创新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2利用学科互补,培养创新能力。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较强的互补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功能,积极联系政治、语文等知识,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努力探索不同知识交叉、渗透、综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如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可启发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同时,还可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语文、英语课中常用的朗读训练,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教学气氛活跃,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的一剂良方。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