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9-06-20 08:45李正龙钱小倩高愫妍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6期
关键词:竞争力大学生学生

李正龙 钱小倩 高愫妍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依据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资料等,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竞争力;金融危机;2009届高校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77-02

2009年将有650万大学生毕业,如果经济增长能够达到8%的话,最多能解决900万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就有650万大学生。然而金融危机才刚刚拉开帷幕,危机的蔓延和扩散在不断地升级。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2009年登记失业率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增长。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就变得扑朔迷离。

2008年1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辽宁考察时,向参加大学生专场招聘洽谈会的大学生询问求职情况,并鼓励大学生就业。同月的20日,温家宝总理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说,政府一定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可知,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被政府提升到一个新的广度和高度上了。如何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已经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重大的决策,解决大学生就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确实造成2009届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要远远早于金融危机,2005年~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就业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2005年~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递增,但是,与此同时,未就业的毕业生也在逐年上升,未就业的大学生一年年地累积,越来越多。这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实际工作岗位存在严重的缺口所造成的。

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从短期来看,就一定要提升大学生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普遍被社会所认可;从长期来看,就必须对现有的教育机制和社会体制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培养出更多知识全面、工作能力强、更具有竞争力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我校在30年校庆期间,我们对校友进行了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旨在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调查显示:

1.在大学期间对未来就业取向和职业规划,“想过,但不是很明确”的高达62.84%,“明确有过考虑”的仅占总人数的35.91%。数据表明,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未来的定位,以至于没有找准目标而作努力,最终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2.在就业求职时,大学生们认为能够提供帮助或影响最大的人中,46.72%的选择了“父母或其他亲人”,而选择“自己”的是38.95%。可见,大学生在就业求职方面还不够独立,较多地依赖父母和家人。

3.在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中,表示“不满意”的占27.19%,“很不满意”的占16.02%,选择“一般”的占45.28%。这一结果表明:为了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学校的就业指导还有待加强。

4.在对学校授课的评价中,有73.32%的人认为“学校重理论,轻实际”;42.14%的人认为“教学死板,创新不足”,对“学校授课满意”的人连1%都不到。

5.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会将“实践经验”作为考核条件。在回答“在求职时,感到什么因素最为困扰”这一问题时,“没有相关考证”的占31.42%,选择“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信息不对等”的占33.24%,认为“自身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达69.18%。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就业竞争力,它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个性化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的掌控力、就业思路、求职的实战技能和面试的表现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致有以下几点:智力、专业背景、文凭,但是仅仅拥有这三点,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校庆对校友所做的调查,我们可以把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以下三种:大学生自身因素、教育体制因素和社会需求因素。

1.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理念影响就业。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身子女,爱依赖人,不独立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平时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加强,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就业态度不积极。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参加校外培训,不重视社会实践,却对未来信心十足。现在的大学生对就业存在明显的误区:宁愿出国、偏爱外企、不想创业、继续读研,眼高手低,不愿实践。其结果缩小了就业范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高校扩招和专业设计影响大学生就业。本科录取率呈每年递增的趋势。就上海而言,2005年的本科录取率为45.58%,2006年本科录取率递增为49.91%。2007年本科录取率已经达到52.72%,而08年本科录取率达到历史新高,达到56.34%。高校扩招能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不再是稀缺人才,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难。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变化莫测,新政策不断出台。但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偏理论性,知识又具有滞后性,跟不上社会发展,也抑制了大学生的就业。

3.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影响大学生就业。现在用人单位招新,首先看的是学历和院校,然后看应聘者的证书和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录用变得更加数据化了,把个人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因素排除在外。这种不切实际的用人标准,不但浪费公司的人力和资源,而且又挑选不到适当的人才。一味强调应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把许多优秀的应届生拒之门外。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首先,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求职,不能一味地“等、靠、要”。“一心想走捷径”这种观念必须要剔除,就业求职是自己的事,作为一个要踏入社会的成年人,应该主动寻求机会、把握机会。相信自己是有实力的、是优秀的,要勇于面对投简历、面试、工作等问题。在求职的过程中失败了,才能知道并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调整好心态来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其次,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大学生们都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作为一名学生就是要读好书。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只会读书的学生已不再是社会所需的,社会更需要的是有学识、有能力、有经验,能够吃苦耐劳,能顶住压力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所以,在校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然后,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尽快能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再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确定奋斗目标,为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现在的社会想要靠一张毕业证书走遍天下,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某些证书已经成为招聘中的硬指标,比如说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证书等等。所以,大学生们应该在入校就要尽快找准自己的就业取向,朝着那方面拿出各种相应的考证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才能在就业时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2.改进教育体制,促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要开展就业教育,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业教育的意义: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校正,另一方面也是向那些处于“安逸”状态的大学生敲响警钟。学校不要仅仅把就业教育的对象锁定为大三、大四的学生,更要注重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就业观越早形成越好。

其次,改变单方面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现在的大学课堂与初、高中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这一传统教育模式运行,既死板又缺乏效益。所以,应该使学生参与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授课,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归纳能力。在案例分析时,可采用角色扮演,使他们进入特定的角色中,并即时进行应对;对于有歧义的知识点,开展辩论赛。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还能使课堂的内容更便于记忆。

最后,课程安排贴近市场需求,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一直是学校考察学生的重点,但是市场需要的是会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人才,所以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创立一些实践课,比如模拟公司流程,使同学们处于不同的岗位,应对不同的挑战,熟悉公司的基本流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3.社会参与就业教育,支持大学生就业。社会应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支持。企业最好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使大学生们能够在校期间就能够培养工作能力、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投资机构能够提供更多的资金给有潜力的大学生,让他们进行创业、投资,这样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为投资机构自身谋利,从长远来看,社会需要更多的工作岗位,鼓励创业也有利于国内经济的持续稳步地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但在实行上可能会遇到种种的阻碍。大学生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对于社会、国家的影响举足轻重。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都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贺祖文.大学生入学教育[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徐振祥.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效性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9).

[3]陆平.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4,(1).

[4]孙江丽,丁倩倩,陈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高教与经济,2006,(3).

[5]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江苏高教,2005,(2).

作者简介:李正龙(1955-),男,安徽当涂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预测、决策、策略与博弈分析等数量经济的理论与应用方法;钱小倩(1987-),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学生;高愫妍(1987-),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竞争力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日本竞争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