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霞
摘要: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就是允许读者在图书馆内利用机器设备自行借阅或归还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而不需要经过馆员手工作业的一种自助服务方式。虽然该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随着采取相关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自助借还服务系统,该模式将会成为图书馆自助服务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自助借还服务;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75-02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在网络环境下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自助服务模式主要是开架借阅、书刊检索、网络续借、网上预约等,还没能实现自助借还书、自助复印及高层次的自助服务。由于高等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扩招,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既有信息重组的问题,又有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图书上架与整理顺架占用图书借阅部的馆员大部分工作时间与精力,特别是前台图书借阅工作,更是繁忙又重复性地操作。因此,如何提高图书借阅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借还的流程能采用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即由读者自主自立完成借书与还书全过程,则可以大大节省馆员的工作时间,让馆员能有更多时间从事图书馆管理及其他深层次的服务工作,给予图书馆的自身发展更广的空间,使图书馆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一、自助借还服务模式
自助借还服务模式是要拥有一套自动借还系统,它包括自助借还机、流通管理软件、安全监测系统和其他软硬件,此外还包括信用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等。
(一)图书借阅证的功能
自动借还服务模式的图书借阅证除了具备借还图书功能外,还要有存储货币功能:在卡里储存一定数额货币,规定一个基数,少于此基数,不得将图书借出,以确保图书的安全。可利用图书证里的储币到电子阅览室上机刷卡,也可在借阅图书超期时自行扣款等;以及还要有开启门进机模式功能:通过对门进机扫描器刷卡,可以开启门进机。现已有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应用此模式,即在进入图书馆或阅览室时,用图书证在门进机刷卡处描扫,打开进入口同时可显示姓名等信息,也可以统计入馆人数等。
(二)自动借还书的功能
读者借书时,在前台的刷卡机刷上自己的图书证,然后将要借的图书翻到条形码页,将图书的条形码号扫入电脑,再到消磁机消磁,最后带书通过监测仪。这其间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在前台值班,可辅导读者操作,确认读者为持证人,同时监察是否有多拿书而不扫入证的情况。还书时,读者先要将图书带到还书处,通过监测仪(此时监测仪是不响的),并在加磁器上对图书进行加磁,扫入还书。工作人员只需要检查图书的缺损。对自助借还机的功能要求如下:条码(Barcode)识别模式或无线射频(RFD)识别模式功能、显示读者基本信息功能。
二、自助借还服务模式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推行自助借还服务模式符合整个社会自助化的潮流,也是对高校图书馆最传统的服务——阅览、流通服务的一次全新改造。自助借还服务将大大加快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对读者、图书馆员和图书馆都非常有利。
(一)采用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增加馆藏文献流通量
自助借还服务模式是由读者主动、自行借还图书的一种新的流通模式。它能使读者参与图书馆的内部体系,深入了解馆藏信息,使图书馆的借阅流程变得更加顺畅,读者的借还书过程变得更为自由和便利。因此,来图书馆的人数和次数自然会增加,图书的流通量也随之增加。而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从事图书管理等相关业务,主动为读者答疑解惑。
(二)采用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可增加图书馆借还书服务时间
与人工服务方式相比,使用自助借还书服务模式每天大约可增加4小时的借还书服务时间,同时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人工和机器两种服务方式,避免借书高峰期读者排队现象。以我校为例:人工借还书服务的时间为10小时/天,若采用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就能实现了全天14小时连续借还书的服务功能。
(三)采用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可增强图书馆的人文环境
此模式由读者控制借还,省略与借还馆员接触的压力,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查询、检索、借阅等活动。馆员也省掉不必要的交谈,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在图书馆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应用性,其发挥了图书馆的人本主义理论,不仅秉承了“读者第一”的宗旨,更使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得到了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同时,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显得自由、灵活、方便,也能满足读者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因此,这种服务模式是读者最喜爱、最感自在的服务形式,读者满意度也会随之增加。
(四)采用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可提高借还馆员的积极性
因为借还工作程序机械化、业务技术性低,馆员自身特长与个性得不到良好发展,使许多馆员不愿意从事借还工作,在工作中不积极,服务态度冷漠。图书馆采用自助借还书服务模式,能够把工作人员从单调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降低工作中失误率,同时也提高借还馆员的积极性。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它肩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为此有许多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通过自助借还书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一线工作人员的数量,为培养学科馆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自助借还服务模式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一)投入成本偏高
由于目前国产自助借还书系统尚未诞生,因此自助借还书系统价格偏高。例如,3M公司生产的自助借还书机根据不同功能每台售价在25~38万元左右,而单功能的自助借书机和还书机的价格每台也在20万元左右,同时,自助借还书系统对文献资料的自动识别必须通过条码识别模式或无线射频识别模式来完成,采用条码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使用电子标签,则每个标签的售价在4元左右。因此,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以及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的城市图书馆而言,较难实现自助借还书服务模式。据统计,美国仅约2%的图书馆使用RFD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仅约8%的图书馆使用RFD技术,在我国有深圳图书馆和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使用该技术。
(二)存在安全漏洞,容易发生图书错、漏借事件
由于机器操作程序设定在读者完成借还书手续后,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才能退出系统,因此在前一位读者退出系统前离开后,后一位读者借的书就有可能输入到前一位读者的账户内,从而造成图书错借现象。
对于条码(Barcode)识别模式,借书时每次只能办理一本书,但机器并不能准确识别操作台板上的图书数量。按照工作原理,自助借还机可通过书中每一根安全磁条所产生磁场的大小来判断书的数量,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无法精确判断。因此,如果读者将几本书同时叠放在一起进行外借操作时,系统不仅完成了图书借阅和消磁过程,而且还没有触发防盗报警装置,最后流通数据中也只有一本书的外借记录。
对于无线射频(RFD)识别模式,也存在批量识别成功率问题。RFD射频技术一次最多能同时感应16本书,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也出现摞在一起的多册图书不能全部识别的情况。同时,也存在安全检测性问题。例如,RFD芯片特别容易受到金属的干扰和液体对无线电波的吸收作用,这时信号的读取率就差。RFD标签的天线若被读者随意扭曲、卷折,极易折断,使标签失效无法读取信息。
由于机器的局限性,它无法识别借书证的主人,因此会造成使用他人借书证的情况,主要有3种情况:借用他人借书证;使用他人丢失的借书证;窃用他人借书证。此类现象会给借书证本人带来一定数额的罚金,同时也给图书馆增加了诸如调查事情真相、向读者解释等麻烦事宜。
应对措施:第一,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以及在自助借还书机上用显著的语言进行提示等形式,加强对读者的宣传教育,让每一个读者清楚地知道自助借还书系统的操作流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状况;第二,要加强机器的维护工作,对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与制造商联系并加以改进;第三,增加监控设施,提高安全性能。借助先进设备收集有关证据,便于处理图书错、漏借事件等问题。第四,要提高读者的道德素质。图书馆自助借还系统还是检验读者素质高低的一个试金石,高素质的读者可以凭借自助借还系统方便、快捷地利用图书馆,低素质的读者可能会利用自助借还系统的漏洞从事违规行为。
(三)对图书加工要求较高
由于系统必须通过条码来确认图书有关信息,如果书中的条码位置没有统一性,读者在使用系统借还书过程中,每次必须翻找条码以利系统识别,此举给读者带来不便。当出现图书超期、磁条异常等情况时,机器无法完成借还书手续,它也无法给出准确的拒借原因,只能告诉读者可能的一些原因,因此,易造成读者的不满,进而影响读者使用系统的积极性。
应对措施:目前,图书馆对图书加工的操作过程日趋规范,条码都按统一标准粘贴。因此,条码位置不统一的现象已属极个别现象,一般不会造成读者的不满。同时,把自助借还书机放置在离出纳台较近的位置,以利于馆员做好拒借原因解释工作。当读者充分了解了自助借还书系统的功能以后,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结语
自助借还服务模式作为一项新型的服务方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读者,优化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了服务质量,减少了图书馆人力的投入,同时,它也是检验读者素质高低的试金石。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助借还书系统的不断完善、读者素质和图书馆自助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自助借还书服务模式将会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良好效果,成为图书馆自助服务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卫.浅谈扩招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3).
[2]张继红.浅析图书馆流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1).
[3]蓝玫珲.图书馆实行自助式外借服务的探讨[J].重庆图情研究,2004,(3).
[4]叶宏武.浅谈自助式借还书系统[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肖焕忠.两种自助借还管理系统的应用比较[J].图书馆杂志,2007,(4).
[6]郭启刚.图书馆自助借阅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