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红
[摘要] 在中医经络系统理论中,脑是重要的领导核心,阳经与脑直接相连,阴经通过十二经别与脑间接相连,奇经通过任督循环与脑密切相连。经络与脑的重要关系,是古典经络理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是经络理论对脏腑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经络临床应用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经络;脑;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2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096-02
《黄帝内经》时期经络理论建立,其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经络与脏腑的内在联系,经络“内属于腑藏,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使经络能够借用脏腑理论来表达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应用脏腑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关系,解释经络系统的表里关系及其五行属性,使经络从《帛书》、《脉经》时代简单的肢体分布,上升为以脏腑关系为中心的经络系统理论;将经络治疗肢体经络病症,提升到治疗脏腑疾病的更高水平。因此,《黄帝内经》时期的经络理论是脏腑核心论,是围绕五脏来表达经络气血循环的思维方法,在这个核心中,五脏是纲领、心是“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可以认为是“以心为主”构建的气血循环模式。
但是,“以心为主”的气血循环模式,并不能完全解释经络系统,其中手三阳经的向头走行、足三阳经的从头下行,都是明确表达经络与头直接相连的重要概念,表达脑是经络系统领导核心的重要观点。但由于脑学说研究水平与脏腑理论研究水平的巨大差异,使脑对经络系统的主导作用无法成为经络体系的构建核心,而只能在经络循行线路上进行表达,脑对经络系统的主导作用也一直处于被动和附属的地位,使经络系统功能的表达有所失真。明清时期,“脑主神明”逐渐发展起来,而传统的“心主神明”开始受到质疑[1],但最终无法改变经络的主体框架。是否应该重新认识脑在中医经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影响,笔者试述如下:
1 阳经与脑直接相连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灵枢·海论》),形成了脏腑经络气血循环体系。其中,阴经“胸走手而足走胸”、“阴经与阴经相交于胸中”,构建了以心为主的经络模式;而阳经 “手走头而头走足” 、“阳经与阳经相交于头”,则明确表达出阳经与头的重要关系。
进一步分析:手、足阳明相接于迎香穴,再交会于眼内角睛明穴;手、足太阳相交于眼内角睛明穴;手、足少阳相交于眼外角瞳子髎穴,都表明阳经与脑直接相连。手三阳经主要治疗头面五官与上肢病症,很少能治疗大肠、小肠和三焦的腑病,因此,手三阳经的内联脏腑,基本上是为完成十二经脉循环所需要的走行;而手三阳经的向头走行,才是客观反映手三阳经生理意义和治疗作用的分布走行。足三阳经从头下足,是直接联系六腑的下行经脉,表达着脑对下行足三阳经的领导和控制作用。手足六阳经在头部交接,特别是在眼部的具体交接,深刻表明:脑是经络的最高统帅,是主宰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思维活动的最高司令部[2]。
2 阴经与脑间接相连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的关系,又称“别行之正经”。理论上,经别应该是经脉的一条分支,没有独立的病候,也没有自己的腧穴,只有分布与走行所表达的意义。十二经别从正经分出,深入于胸腹腔(内联脏腑),浅出于头项部, 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阳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此特殊走行称为“离、入、出、合”,最后按手足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了阴经不上头问题。也就是说,虽然阴经是与五脏相连,是经络系统的理论核心,但因为循行线路不能上头,无法体现脑对阴经的调控作用,故设经别,为阴经上连于头提供线路循行。可以认为脑不但是阳经的主导,也是阴经的主导,既对运动和感觉的肢体发挥调节作用(阳经),也对五脏的功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阴经),这种认识,比较符合现代针灸学研究中脑的地位与影响,只是由于古典中医理论框架中一直没有脑的地位,所以,只能以脏腑的理论来表达以脑为中心的经络系统,难免出现心为经络主导的传统认识。
3 奇经与脑的密切相连
3.1督脉与脑
《难经》论“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是督脉入脑的直接论述,表达脑与脊髓的体表分布与起止,其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灵枢·经脉》),也是脑与中枢脊髓神经系统的临床病症描述。
3.2 蹻脉与脑
《灵枢·寒热病》论:“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此论述清晰表达了蹻脉入脑的过程,并确定了从项入脑,并与眼相连的重要走行,对蹻脉主持人体运动平衡、主持睡眠功能,进行了最合理的解释。
3.3 维脉与脑
《经络腧穴学》[3]论“阳维起于‘诸阳会,各穴分布在小腿外侧和头肩外侧,于后项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起到连接各阳经,使之于督脉相沟通的重要作用。维脉不参加气血循环,只起到网络和维持阴阳气血平衡的作用,但依然令维阳脉在后项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表达维脉与脑的重要联系,表达脑对维脉的主导作用。
3.4 任督循环的意义
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走人体前后正中线,任脉上行、督脉下行,构成十二支特殊的气血循环通路。督脉入脑,统领诸阳经,令手足三阳经交会大椎穴;任脉属阴,令所有阴经与任脉交会于腹胸,表达对人体阴经、冲脉、阴维脉的统领作用,再通过任督循环,完成经络系统与脑密切联系。
4 讨论
笔者认为,阳经与脑直接相连;阴经通过十二经别与脑间接相连;十二经与奇经八脉通过任督循环与脑密切相关,经络与脑的重要关系,是经络理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是经络理论对脏腑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经络临床应用的价值所在。
由于心、脑研究的历史地位存在巨大悬殊,所以,心对经络的主导作用是明确表达;而脑对经络的主导作用却是间接表达,这是历史的决定,也是历史的遗憾。结合现代生理解剖学说,深入认识脑在经络中的重要意义与影响,对发展经络学说,证实经络学说,或许是更为科学的思考路径。
[参考文献]
[1]程伟,刘雅芳.中国古代“心”“脑”认识再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6(4):23.
[2]王巍.脑神与心神、五脏神关系及整合机能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8,(7):18.
[3]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收稿日期:200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