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城
摘要:在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论,虽然最后没有废除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是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改进。这样的争论对于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实践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使我们更加清楚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局限性;更加清楚了真实性和相关性的关系;无论采用什么会计计量属性都应该努力保持一贯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需要比较严格的外部环境条件;科学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非常重要。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真实性;相关性;一贯性;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56-03
一、引言
从1998年《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发布,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到2001年慎用公允价值,再到2006年正式发布的会计准则中大量规范使用公允价值,这一波三折的引用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在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上,曾经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条件并不是非常成熟,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目的。正如会计准则中解释的那样更多地是为了便于与国际惯例接轨。但是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许多责难,使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也受到了影响。在金融危机的重压之下,美国的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曾将矛头指向公允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在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美国证监会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美国证监会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美国证监会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提出改进现行惯例的八点建议。至此,由金融危机导致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责难才得以暂时平息。我们能从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受到的责难中获得哪些启示?如何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实践?本文对此做了一些探讨。
二、充分认识公允价值会计本身的局限性
公允价值会计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更符合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也进一步看清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一些缺陷,特别是在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如果还按市价计价资产,就可能出现亏损——抛售——更加亏损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况是银行家和金融界人士以及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其实在市价暴涨的情况下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在那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是涨价——囤积——再涨价的循环,这样的循环传递的是经济向好的信息,是经营者和所有者都希望出现的结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多地是要求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呼声,而不是责难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会计的最大难度在于公允价格难以取得,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获取公允价格。目前所采用的市场价格法、比照法和净现值法等等,只是有可能让我们接近企业的“公允价值”,但是却不能在没有交易的前提下真正找到“公允价值”。这些方法中,最接近于“公允价值”的应该是市场价格法,如果存在完善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我们就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但是这次金融危机却证明这样的价格也不能说总能代表真正的公允价格,如果资产极度贬值,而企业的资产又不会在近期内交易,这种情况下连续以市场价格来计价资产确实存在进一步恶化危机的可能性。同样在经济膨胀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助长更多的经济泡沫产生。我国2006-2007年度的股市狂涨与在上市公司中实行新准则是同步的,不能说它们之间就没有内在的联系。有些上市公司在价格暴涨的经济环境下参与了囤积居奇,大量囤积的资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导致2007年度利润大涨,但是当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使暴涨的价格出现回归以后,这样的企业又很快进入利润加速下滑的状态,因为所囤积资产公允价格下跌的循环作用,亏损面急剧扩大,严重的导致企业不得不接受重组。这虽然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策略导致的,但是会计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这部分利润的确认也起着辅助的作用。
美国证监会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虽然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是也针对公允价值提出了改进操作的建议。这说明进一步完善在特殊经济环境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将成为会计准则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也应认识到公允价值会计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使用的操作细则,未雨绸缪,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
三、进一步认识真实性和相关性的关系
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成果的需要”。这些内容分别表述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其含义也是真实性、相关性。
以前有些学者认为“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要判别相关性与可靠性谁更重要,必须从它们统一时的先后问题和对立时的取舍问题着手”。并且认为相关性先于可靠性,比可靠性更重要,进而提出历史成本是符合可靠性的,而公允价值是符合相关性的,因为相关性更重要所以应该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注重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把资产或负债项目的计价功能主要转交给了市场,而仅仅对取得成本或收入进行估计性的跨期配比,同时假定市场的交易价格均为合理、公允的,并不会发生大幅的变动以致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不会发生严重的背离,从而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而公允价格强调必须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即使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财务会计就必须在表内进行反映,同时还需在表外进行披露。”
笔者认为这样将真实性和相关性完全对立并且套用到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真实性是相关性的保证,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帮助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也就是说只有真实的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只有存在相关性的信息我们才去评价它的真实性。其实无论是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都是试图反映企业理论上的
“公允价值”,在发生交易的当期历史成本就是最准确的公允价值,如果在市场的交易价格为合理、公允的,并不会发生大幅的变动以致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不会发生严重背离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也可以一直代表企业的公允价值。在市场价格理性变动的范围内,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相关性,这时的计价也更加符合企业真实的公允价值,也就是更符合真实性。如果市场价格发生非理性的变动,这时候企业的公允价值将非常难以获得,回归到“历史成本计价”,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账面价值不变也可能是一种更加理性的选择。
四、努力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
美国证监会送交国会的研究报告对围绕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争论的两方观点予以了归纳,指出在《紧急经济稳定法》通过实施的数月中,许多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要求的联动引起了一些金融机构的倒闭。而许多市场参与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性,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期公允价值的信息更为重要,取消公允价值只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并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虽然此前许多金融界人士要求取消“157号准则”,但美国证监会的研究报告认为取消“157号准则”是实践的倒退,将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不一致和混乱。其他可能替代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而回到历史成本计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的采用上保持一贯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才是对投资者负责任的做法。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计量属性,就如同采用一个什么指标衡量一个人的美丑,比如标准的制定者自己比较瘦,她就有可能定义瘦子是美的。有了标准,其他的人也会努力地瘦身,争取超过标准的制定者。等她们成功了,标准制定者却宣布这样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应该采用身高作为美丑的标准,高个子应该是美的。这样的计量属性会让人信服吗?会计计量属性其实也是这样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会计准则应该一成不变,而是说不能仅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坚持,对自己没有利的时候就要求改变,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造成广大投资者的不信任,形成更大的危机。虽然我们在改变会计准则的时候都要求做追溯调整,以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在会计实践中,当会计准则发生变动时,会计信息被误读的几率就会增大,投资者因为误判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会增大,特别是我国投资者的财务知识和投资能力很低,很可能会因不了解会计准则的变化盲目跟庄,造成投资损失,甚至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密切关注公允价值的使用环境
计量属性的选择最终是受控于其环境因素的,如果不具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环境因素而盲目采用,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造成负面影响。我国在2001年因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影响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环境因素有如下这些方面:
1利益因素。从公允价值的实行到因为经济危机受到的责难,可以看出会计属性的选择对管理者、政府和投资人等利益主体经济利益的影响。它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都会试图干预会计准则的修订,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我国政府作为准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重要的利益关系人,一定要谨慎从事,尽力站在客观的公允的立场上来选择计量属性。
2经济因素。稳定的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限制不多,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因为这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计量属性对经济利益的影响都是不大的。在物价持续变动,但是变动幅度在理性的范围内时,采用比较透明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利益主体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计量属性。当出现严重的经济泡沫或者金融危机的时候,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就会出现较大的矛盾。因为这时候的市场价格也很难说是“公允价格”,除非可以确认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可以在近期处理或偿付,否则不应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
3技术因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然要规范公允价值的计算和取得过程,无论是市场价格的获取还是资金净现值的计算,都离不开市场的完善、互联网的普及和财务管理技术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条件,强制实行公允价值会计是不可能完成好的任务。
4会计从业人员因素。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直接限制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5会计目标因素。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投资者,计量性的选择必然要体现投资者当然也包括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它应该努力做到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
六、科学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采用的是比较稳健的做法,先选择性地使用公允价值,以后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在2006年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有严格限制的,只有在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以使用公允价值的项目,才可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考虑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其公允价格应当是能可靠取得的、主观性较低的项目。如企业合并准则中,对于非控制的企业合并规定采用购买法,在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的情况下,各项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其公允价值入账,而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仍采用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房地产也可能按照公允价值计价,部分金融资产也以公允价值计量,而对于生物资产和待出售的非流动资产就没有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笔者认为这样做是很科学的,以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善情况,我国经济环境等的变化情况,逐步微量调整,尽力保持准则的一贯性和科学性是比较稳妥的做法,应避免盲目扩大使用范围或放松使用条件,一旦造成负面影响又去反复调整的现象。
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公允价值会计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加透明,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如果不能规范它,就可能给宏观经济造成影响。这对于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实践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