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力培养当代研究生的敬业精神

2009-06-17 03:00金青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敬业精神研究生培养

金青哲

[摘要] 敬业精神无论对研究生的事业发展还是对科技与社会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在一些研究生身上表现出严重的敬业精神衰落现象。本文从研究生入门遴选、培养、论文质量评价过程和研究生制度层次以及研究生管理部门、导师、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 敬业精神 研究生 质量 培养

敬业精神无论对研究生的事业发展还是对科技与社会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引人关注的是,当前一些研究生,无论是在论文和科研工作还是在择业取向上,都表现出严重的敬业精神衰落现象,如何提高研究生敬业精神,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严把研究生入门遴选关

当代研究生具有知识面宽、个性强、思想活跃、有竞争意识等鲜明特点,但无庸违言,有不少人的素质并不如人意。

首先,是招生一关就有问题,入门遴选工作没有搞好,生源平庸化、近亲化的问题普遍存在,这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和危机的重要根源。

从表面看,目前绝大部分研究生是通过正常途径、严格考试招生进来的,考试和审查合格,才能录取。但这一选拔方式对考生创造力、敬业精神、专业思想、科学精神等等方面的了解显然有所欠缺。考研热固然可喜,然而,许多考生并非出于学术目的,而是出于现实的功利目的,如为逃避就业,换好专业,混文凭,找好工作,或在大城市落户等。既然读研已成为手段,何必皓首穷经,所以有些研究生敷衍了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把好研究生入门遴选关的工作必须前移到本科教学阶段。科学是相通的,但现在的本科教育,在就业的压力下,在宽口径的口号下,过分强调通才教育,课程设置五花八门。笔者统计了一位本科生在四年里所学习的课程,一共有五六十门之多,简直难以置信。很多课程恐怕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讲不透,学生学不深,似乎教了很多知识,实质上没有教给求知的方法,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排挤了必要的素质训练,其结果是错过了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的有利时机。这种状况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也是造成当前不少人研究生素质“先天不足”的重要原因,其造成的隐患是无法马上消除的,值得指出的是,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教育内容的改革比数量的增长更为重要,在研究生教育中,这种所谓的“通才”教育局面必须加以改善。

还有一个问题更令人担忧,当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共识、高学历成为官员升迁考虑因素之一的时候,许多政府官员就会介入研究生文凭这一优质资源,一些有关系的人混入研究生中滥竿充数,搞文凭和权势的交换在校园里也不是秘密。这些现象虽是少数,但对研究生的培养害莫大焉,可见,把好研究生的遴选,有助于从根本上革除某些社会弊端,其影响深远。

二、狠抓师德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深入思考可以发现,研究生敬业精神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归因于研究生本身,而是导师的问题。

培养研究生的勤业敬业精神的关键在导师,导师乐于奉献、爱岗乐教的敬业精神对学生有最大的感染力,因此要十分注重导师的遴选工作,加速学科梯队及导师队伍的更新与选拔,建立综合素质优良的学术队伍。首先,是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批知识渊博、有人格魅力、能让学生终身铭记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培养和选拔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重视教书育人、具有创新思想、办事公正的导师担任学术带头人。其次,是注意建立学术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再次就是注意形成一个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勤奋、创新、民主、团结的教学、科研工作集体,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和育人环境。

在研究生阶段,无论多么内向和不善言谈的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导师接触,就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仅在于论文和学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语言表达、独立思考、组织和观察等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导师的道德品质、气质风度在研究生身上留下深刻烙印,对他们的敬业精神、专业思想、人文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实际上,在一些学科,尤其是比较热门的学科专业,师生比的问题非常突出,有些导师要带一二十个研究生、博士生,常常是分身乏术,不可能经常抽时间和学生交流探讨,事实上,平时许多学生能见导师一面都不容易,因此关键是要狠抓师德建设,不断激励导师提高自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师德修养,创造师生良好互动的育人环境。

三、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并重,提高研究生科学素质

从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坚持课程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发展并重的原则,前后二者是相容、互动关系。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仍是在课程知识学习和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活动,对于如何充分利用校园和社会实践,并创造专业实践和科研实践机会,在发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同时,磨练其敬业精神,重视其尽职尽责的敬业品质和习惯的培养方面,未能加以特别关注,这也是其职责不到位的地方。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竞是短暂的,更长的学习、研究时间是在毕业以后,因此,不仅要教授研究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技能和科研能力。

应通过校园现实生活,利用一切校园活动契机,训练研究生的敬业精神,把培养敬业精神贯穿于研究生生活的始终,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研究生的校园现实生活看作敬业训练场所,教育、引导研究生以专业意识参与并做好自己介入的一切工作和活动。认真做好自己参加的一切工作和活动,并力争做出成绩,这本身就是敬业精神的训练和体现。

对于一个研究生而言,除了做学位论文外,看似没有多少实践机会,但是,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在专业领域内进行的见习、实习和学术交流、学术研讨等科研实践活动,都是培养敬业品质的重要实践。具体来说,途径有二,即学生普遍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较高,规模较大,参与人多,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阔,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和锻炼,培养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对事业的责任心、使命感。使他们懂得只有有始有终,全力以赴地投入,认真规划和努力操作,才能达到预期日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敬业精神训练的过程。而开展学术报告讨论会或读书会,以及研讨班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对学生可以起到启发、督促学习、讲演训练以及纠正错误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学生经常查阅文献,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多阅读、多学习、多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这种学术活动中,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汇报论文工作进展及阶段性成果,汇报新现象、新规律及所遇到的技术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导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的活动,一方面,对论文工作有一定的监督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活跃了学术气氛,使研究生懂得更好地相互协作,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专业需要的敬业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

对于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高层次的敬业精神培养问题,即应十分重视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事实上,研究生应从导师那里首先学到的是一种“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即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敬业勤业的素养达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高度。没有这种意识和精神的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只能是人云亦云,离做“学问”还有很大距离。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研究生正越来越失去这种优秀品质,他们称导师为老板,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实际上是按导师的指令打工而已。当然,这也是研究生制度层次上的问题。

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培养职业感知

敬业精神必须建立在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上,这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人只会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具有积极态度,因此,管理部门和导师要认真抓好学生的敬业引导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的社会意义有一个初步认识。敬业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融合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形式不具一格。比如,鼓励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感知和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感受民众对科技传播的渴求;请毕业生来校作报告,介绍敬业精神在他们日常工作和创业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举行“我与专业”为主题的讨论等,引导学生树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光荣感。

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十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专业感知和敬业精神,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学术研讨会,如邀请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或进行学术讲座,并鼓励学生参加其它学科的学术活动。对研究生来说,一场学术报告有时可以胜过一门课程,能解决其长期困惑的一些疑难问题。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学术活动,直接同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讨论接触,这些人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成功经历,常常会深深打动研究生,使他们领悟到敬业勤业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事业成败中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具备敬业精神也是自己将来参与竞争、建功立业的必备素质,产生自我培养敬业精神的主观愿望。

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新型的教、研、产三结合基地。科研院所在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特长,既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专家,又有内容新、涉及知识面宽且密切结合实际的课题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它们联合培养指导研究生,对磨炼研究生十分有利,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苦和乐,体会敬业精神的可贵。

五、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研究生学习阶段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攻读学位阶段的压轴大戏。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把好学位论文这最后一关,是培养研究生敬业精神的重要一环。

按照学位条例授予学位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但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率极高,论文忽视质量、答辩流于形式的现象很普遍,一些水平很低甚至东拼西凑的论文均可顺利通过答辩,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有关。具体表现是,论文的送审常不按学位条例的规定严格执行,评审意见千篇一律,如同八股,没有起到对研究生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行综合审查的作用,至于论文答辩则不少只是走过场,形式一下而已。由此,一些研究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是考上研究生、修满学分,就万事大吉了,至于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马虎点,只要能拼凑出一篇论文,不管质量如何,都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对研究生论文的客观评价,从而对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敬业精神、提高培养质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要对学位授予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予以足够认识,即论文的评审与答辩、学位的授予等工作关系到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成败,务必做到坚持标准、严格把关,不可敷衍了事。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2004,(2).

[3]钱理群,陈思和,汪丁丁.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反省[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3).

[4]谭咏梅.教育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与改进[J].高教论坛,2003,(2).

猜你喜欢
敬业精神研究生培养
敬业精神
医学生敬业精神现状与对策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意识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