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新荣 杨冠青 王艳平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化学与材料学学科基础课平台,合理布局专业模块体系,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学习空间,培养更多创新意识强、创造能力突出的新型专门人才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科基础课平台 构建 大类人才培养
一、按大类招生的改革理念及实施原则
1.大类培养人才是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必然与现实的选择,大类招生培养人才是当今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标志,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是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通才教育。因此,学校提出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是通才教育的体现,是我校“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的目标,它能体现学生博学多才。
2.我院现有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等三个专业,以前一直是按三个专业进行分类培养,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应用化学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使材料专业的学生所学知识有限,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健全,以致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一些困难。但近年来,随着应用化学专业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又出现了新一轮问题,由于所学专业知识过窄,不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材料化学专业是我院2001年建立的新专业,该专业设置的基础课程既有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又有材料专业基础课程,在前三届毕业生中其就业市场前景看好,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因课程的设置对市场的需求不是太完善,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面。因此,我院作为学校实行按大类培养人才试点的四个学院之一,本着“厚基础、宽专业、增强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2006年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即新生在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不分专业的统一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到第三学期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发展进行自由选择专业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最大潜能,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构建学科基础课平台,优化专业模块及课程结构
1.学校一直以构建一流的地球系统科学学科、专业体系为目标来办学,我院将走在改革前列,率先试行按大类招生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教学计划中的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构建统一平台,通过构建化学与材料专业学科基础课平台,合理、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夯实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学生自主学习学分,扩大并精选专业选修课学分比例,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等措施,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学习空间,使更多的同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特长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确立个性化学习目标,成为个性充分张扬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这种一年级学习各种基础课,二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习专业课的合理布局,可形成知识结构和研究风格各异的多样性人才。
2.我院的两大学科——化学和材料,是紧密相连的,材料学科的学生需要构建扎实的化学基础,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在材料学的研究领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将两大学科、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统一,遵循通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必须在前三个学期统一完成,最后将拟定的教学计划由学院学科委员会审定并从2006级开始执行。
3.以前学院一直是各个专业按照即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培养学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限制在固定的框架中,禁锢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权,不能更好的激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个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为了培养更多有广泛专业知识体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学院对各专业模块还进行了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形成模块式专业方向课程。
4.学院大力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优化课程结构,如将原化学专业的《结构化学》与材料专业的《材料晶体化学》合并为一门《物质结构》课程,从2007级开始实行,将原应用化学专业选修课31余门优化为21门(含三个模块的6门限选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18门优化为14门(含二个模块的8门限选课)和材料化学专业选修课选修课22余门优化为18门(含二个模块的4门限选课),而且设置的各专业课程内容应具有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既要涉及分子亚微观结构的纳米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关乎全球发展的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还增设了《地质学基础》、《环境工程概论》、《VC语言程序设计》等兴趣选修课程,各专业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除增大课程中实践比例外,更增添了如《实验电化学》、《材料工程认识实习》、《材料产品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视野,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和业务水平,学院除每学期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建立教学档案库外,还要求每门课程必须有2名以上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这样,不仅教师个人综合水平大力提高,而且调动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积极性,更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实施大类人才培养及进一步探索
1.大类培养人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然,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卓越”教育理念的尝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个班,每班34人;材料化学专业2个班,每班32人,我们在第三学期末将已统计完全的专业学生名单及时上报到学校教务处,由学校教务处在信息系统中落实学生最终学籍,学生就可在第四学期按自己选择的专业进行学习。
2.学院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一直朝着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条件,逐步完善新的教学计划中三大类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向相互渗透、交叉、综合方向发展,但发展中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同样,这种“选专”结果反映出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地加强,学院课程应多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教学水平也需不断提高,让每一位教师能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多面手,才能培养更多“厚基础、广知识、精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将是为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实行“学分制”奠定基础,实行“学分制”后的教学管理将要求更加规范。惟有不断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有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冠青.试论高校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管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7,(教育教学研究专辑一):92-93.
[3]卞海勇.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68-70.
[4]谢桂红.强化通识教育推进大类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8,(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