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史实“本真”,追求思维发展——一节《历史与社会》课的“研究”过程

2009-06-16 05:29金邦坦方海东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思维发展本真

金邦坦 方海东

【摘 要】在课堂上,生成已经成为课堂精彩的促发点之一。如何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合理地催生课堂的生成,使得课堂显得更加精彩,是今天“谋课”中的关键。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基于历史事实和现实的差距,总是会失去历史本来的面目,让本真在缺失中“磨灭”观点。但学生的知识基础上却时常会迸发出异彩的思维火花,而这就是催生精彩的开始。

【关键词】“本真” 思维发展 案例教学

一、案例背景

“洋务运动的作用”是历史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从洋务运动发动者的主观愿望上看,它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其最终强清朝之兵、富封建之国的目的。但从客观上看,就洋务运动本身而言,它对清朝历史的演变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乃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教材已有了一定的跟进和阐释,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实际教学仍更多地强调了对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作用,但是学生对中国发展以及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对后期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好似雾里看花,效果一直不很理想。于是,我设想在课堂上实践辩论形式,以研究性学习,借助大量的史实,让历史本身来说话,进而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毕竟这样内容的度是在教师的把握中,一旦出格,对于教学效果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且研究性学习和辩论相结合的新颖形式,也使操作添加了难度。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思维培养的过程,更是建立自己思维倾向的机会。

我提前把问题交给全体学生,指导他们去图书馆,通过阅读文献、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在课上讨论。学生都很认真地做了准备,有的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和图片,并制成了多媒体课件!

二、案例过程

课堂上,有备而来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派截然相反的意见,一些原来并不打算发言的学生也被卷入了论战。整个场面火爆、精彩,学生搜集材料翔实、明确,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将一些过程摘录如下:

正方: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惨败乃至全军覆没就能证明这一点。

反方:洋务运动从20年来看,确实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从更长时间去看,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假如没有洋务运动,中国可能连我们今天看来在黄海战役中那一点微弱的抵抗都做不到,也就更不存在那个“惨败”了。

正方: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清政府的官办企业,不是资本主义的企业。洋务企业在一定意义上遏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反方:从事实上看,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留下了许多的第一,尽管它的投资(清政府投资)、生产管理(清政府派官员管理)、产品的分配(清政府统一调拨)都采用的是落后的“官商”形式,但在这些企业中采用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先进的技术,而且采用雇佣工人的方式进行生产,都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通过师生努力,意见逐步趋向一致,补充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看法,打破了教材的传统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洋务运动影响的争论是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的火花,通过辩论,培养了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和思辨能力。但是,受时间限制和本人过分希望突破教材的结论等因素,所以未能教会辩论双方辩论的标准,这是本节教学的遗憾。

在教学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因为学生只会对那些能够发表自己观点,展现自己独到见解,有发挥余地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作为研究性的课题展开教学,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洋务运动的讨论,涉及对传统观点的质疑,所以,学生都很认真,学校图书馆、区图书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这次研究,令我最为满意的是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利用网络找到了大量的洋务运动人物、相关企业、产品等的照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直观性,而学生在网络中也找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展示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历史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教学法百变,但其中关键本质不变。那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在现存的有限时料中,把握自己的观点,理性对待自己的思维,不因为观点的异化,而出现不同的立场。

四、案例评价

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什么问题是最值得“研究”的?在基础型课程中,不仅仅是来自学生的有兴趣的问题,而且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和激活已学的历史知识或技能;二是学生必须对此研究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准备;三是这一“研究”可能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热情。从这个意义上看,本课题研究的选题是恰当的,在回归史实本真的基础上,再加之信息技术的运用,效果可以预见。

可以商榷的是,个别教师认为这次“研究”的结果是“对教材的一个小小的突破,它打破了教材的传统结论”,这与“背景介绍”中,承认教材已有一定改进似相矛盾。如果认真阅读教材就可以发现,教材并没有否认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而且在多处做了肯定。问题是与分析洋务运动的失败相比,显得薄弱了,对其长远影响也未作集中分析与评论。所以,与其说是对教材的“突破”,不如说是对传统观点的突破,是对教材的不足进行弥补或再开发。

问题还在于,教师虽然已认识到之所以花这么多精力,不仅是因为要让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客观、全面的认识,而且还有更深层的目标,即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和思辨能力”,但对能力目标的设想似还抽象了一些,如定位在“怎样客观、全面地理解和评价过去的事实”及其具体目标上,“遗憾”就会少一些,教师的任务就不仅是真正地“放”,而且能适时、到位地“导”了。

第一,“你确认的事实是从哪些资料中得出的?”“你是否考虑过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你是否看到过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对这些资料你怎样理解和解释?”

第二,“你不同意的观点在对事实的认定上哪些是对的?哪些还有问题?或不够全面,或缺乏客观性?你能简要说明一下吗?”

第三,“你的评价标准呢?能不能用比较明确的话向大家介绍?”“能否解释一下这个标准为何是正确的?”“你觉得对方的评价标准如何?请说明你的判断?”

第四,“当我们对事实进行了确认,对评价标准作了统一,为什么还有分歧?想一想各自的推理逻辑是否有问题?”“如果用发展的观点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否合二为一?想一想,我们曾经做过许多这样的评价……”

第五,“其实,不够正确或不全面的评价也有其合理和可理解之处,通过对这些评价的再认识、再评价,会有助于我们的认识更正确、更全面,你们说是吗?”

以上提问是基于具体目标定位后的可供选择的教学行为,具体应用须相机而行,但用足“活动”空间,培“实”思维能力,这是毫无疑义的。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思维发展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