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征

2009-06-15 07:25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根本利益人民性理论体系

黄 莉

摘要人民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丰富的思想内涵、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关键词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104-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征。准确把握这一特征,对于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性: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在世界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人民”这一概念始终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早在千百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善”,只有人民在城邦中过一种幸福生活,“善”才充盈于公共的政治生活空间之中。随着近代国家的逐渐形成,从布丹、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尤其是卢梭和康德,以自然法和契约论为理论基础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终极来源,给其哲学思想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第一次真正科学地认识和系统地阐明了人民的性质、地位和历史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人民性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之为指导思想,引导我们取得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是“以人为本、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归宿的理论体系。”人民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征。人民性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体现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在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民性:最丰富的思想内涵

人民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深刻地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丰富的思想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又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邓小平理论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则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不管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党的先进性的建设,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点。邓小平提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出发点;“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观的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利益观的集中体现;“三个有利于”,是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判断标准。邓小平理论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始终对祖国和人民怀着一颗赤诚的赤子之心,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综合国力日益强盛起来了,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了。“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剥益,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核心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生产力为逻辑起点,以文化为重要纽带,以人民利益为最终归宿。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人民所需的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通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就是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揭示了这样的深刻内涵: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人的创造潜能,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人民性: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人民性是一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依的政治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不渝的政治诉求。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也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人民性,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正确反映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正确反映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意志的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自己利益的锐利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强调,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色。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邓小平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四条原则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尺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党从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谢科

猜你喜欢
根本利益人民性理论体系
从党史国史维度看党的十九大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探究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浅谈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与狐谋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