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升的乐府诗歌

2009-06-13 05:52文兴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乐府

摘 要:温子升是北朝的一位很有代表性的文学家,也是北魏文坛的领袖人物。温子升、邢邵与稍后的魏收被称作“北地三才”。 作为北朝本土作家中的佼佼者,其诗文创作及思想倾向有一定的代表性,名噪一时,有“大才士”之称。其不仅是北朝文学突出的代表,而且在南北文学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关键的是他仅存不多的诗作以其苏特的价值在文学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影响了后世。

关键词:温子升 乐府 捣衣诗 新题乐府

北魏文学是北朝文学的核心,但在北魏前期文坛却显得较为沉寂与萧然。少了几分文学之士的生气与激情,有抑郁沉闷之感,这也正是北魏前期文学的总体特征。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北魏文学进入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发展阶段。

作为北魏最著名的作家温子升(495—547),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与整个北魏后期及东魏文学相始终。作为“北地三才”之一,他在当时不仅是北朝寒门文学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也是叱咤北魏文坛的著名文士,还是跻身国史修撰的史学家,以及东魏政权的律令制定者和历法修订者之一。他在熙平初年(516)年仅二十二岁便补为御史,文名大噪,“朝来靡旗乱辙者,皆子升逐北”,“台中文笔,皆子升为之。”(《魏书本传》)温子升以自己突出的文采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望。以至吐谷浑国王的床头,也放着温子升的文章,梁武帝在读了温子升的文章以后,会有“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之叹。尽管北朝的文化在当时与南朝相比确还有一段距离,尽管北朝文人对温子升的推许被视为“硗确自雄”(张溥《〈温侍读集〉题辞》),但温子升的文名和才气在当时确实享誉南北。

温子升现存诗歌11首,其中乐府诗7首。除《捣衣诗》外,其余均为五言诗。其诗歌,写游子行人者,“出语率真,格调开朗,全无愁苦之音”(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如《凉州乐歌》、《炖煌乐》;写游侠少年者,动感十足,活泼如画,如《白鼻马呙》;写思妇者,画面清美,意境空灵,笔触柔婉,情思浮荡,如《捣衣诗》,各有特色。但要说到其诗歌的价值,自不必说他作为一个北朝文人对南朝诗歌特色的吸收而创作出的轻柔小诗,也不必说他对于北朝诗歌特色的继承和发展而使其诗具有古朴苍劲的韵味,只其对于乐府的继承和开创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诗歌的价值所在。

一、《捣衣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在中秋夜思夫、充满无尽思念的少妇情状。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捣衣诗》)

《乐府诗集》收有《捣衣曲》,解题言:“班婕妤《捣素赋》曰:‘广储县月,晖木流清。桂露朝满,凉衿夕轻。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於是投香杵,加纹砧,择鸾声争凤音。又曰:‘调无定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飙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盖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秋歌》之一:“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就是通过明月、秋风、杵衣之佳人传达出一个女性对远在他方的心上人的悠悠情思。到了温子升的《捣衣诗》中,一个女性变成了千万个女性,又增加了捣衣的声音和鸳鸯楼上望天狼的女性两个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分量。

这首诗被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且评为“直是唐人”。不仅仅是就诗歌的意境上而言,少了之前捣衣诗的绮丽和温婉,而引入了边塞之荒凉,与初唐某些诗人的诗风已比较接近了。而且就其格律上看,清赵翼《陔馀丛考》言:“温子升《捣衣》一首……七言属对,绝似七律,惟篇末杂以无言二句耳。”对句中“黄”、“凉”、“光”、“狼”同押一韵。颔联“蠮螉塞”与“鸳鸯楼”地点相对,“绝”与“望”动作相对,“候雁”与“天狼”典型意象之相对,可谓工整之极。《升蓭诗话·六朝七言律》云:“其体不纯……后魏温子升捣衣,第五、六句又作五言。”的确,若无颈联“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之五言诗句,《捣衣》绝对可以看作是一首纯粹的七言律诗,无论形式之格律、对仗,还是其营造的意境,全似唐诗风调。

唐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正是化用温子升此诗。诗中那萧瑟的秋风、朦胧的月色、凄清的砧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以及向往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情,形成了一个富有特殊美感的艺术境界,是为捣衣一类诗歌的千古绝唱。

温子升的诗虽比不得李白唐代大家的手笔,毕竟从这种捣衣诗的传承和发展上来看,有其桥梁的作用。

二、新题乐府

温诗现存的7首乐府诗中,《结袜子》、《安定侯曲》、《敦煌乐》属子升首创之新题乐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三题归入《杂曲歌词》中。

《结袜子》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有其解题。而子升《结袜子》亦是幽曲地表达自己的心境,前文已经述及,全诗表达的是对庄帝复使其为舍人的感激。

在此诗中,温子升还多次用典。第一句“谁能访故剑”之“故剑”:指汉宣帝即位前,曾娶许广汉之女君平,及即位,封为婕妤。时公卿议立霍光之女为皇后,宣帝乃“诏求微时故剑”群臣知其意,乃议立许氏为皇后。见《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广汉重令为介,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婕妤。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此处亦是反其意而用之。疑问代词“谁”的介入,使“访故剑”的行为变得遥不可及。“会自逐前鱼,裁纨终委箧,织素空有馀”中“逐前鱼”语出《战国策·魏策》:“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裁纨”出自汉班婕妤之《怨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织素空有余”指纵有巧手,能作女红,若丈夫无情无义,则易惨遭抛弃。暗用古诗《上山采蘼芜》意。诗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样的用典手法实际上是诗人借以前的事情要表达一己之情,联系此诗创作背景,永安二年,元颢入洛,温子升曾受其“中书舍人”之封。及元颢败走,庄帝还京,复使子升为舍人。此诗正是以弃妇的不幸来反衬自己的有幸,以妇人自比,但非弃妇,以此来表达对庄帝的感激,真可谓用心良苦。

唐李白有同名诗作: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

此诗所表达的是荆轲对燕太子丹的无限感激,以致演绎为“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壮举。同样是围绕《结袜子》之题来作,比温子升诗的指向性更明确,但温子升开创新题之功不可磨灭。

温子升《敦煌乐》,郭茂倩《乐府诗集》亦将其归入杂曲歌辞,解题引《通典》曰:“敦煌古流沙地,黑水之所经焉。秦及汉初为月支、匈奴之境,武帝开其地,后分酒泉置敦煌郡。敦、大,煌、盛也。”

隋王胄赋有同题乐府二首:

长途望无已,高山断还续。意欲此念时,气绝不成曲。(其一)

极目眺修涂,平原忽超远。心期在何处,望望崦嵫晚。(其二)

此二首,其“意欲此念时,气绝不成曲”“平原忽超远”是一种悲观而感伤的情调,与温子升乐观向上的《敦煌乐》相比,颇为迥异。王胄传达给读者是一种绝望、压抑之感。温子升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开阔、爽朗的心境。敦煌古地,人烟浩渺,远游之人行到此往往缺乏归属感,一种思乡的感伤油然而生,温子升却扭转了这种感觉,变悲为喜,赋予了敦煌全新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王胄诗作确显逊色。

《乐府诗集》在《安定侯曲》下只系温子升诗作一首。概自子升后迄宋代前,无人作此调乐府。

与温子升生活的北朝时期相对的是南朝齐梁时期,这一时期南朝文学甚是繁荣,初有“永明体”出现,重视声律、对偶,后又“宫体诗”出现,尤重雕饰、细笔描绘。与此相较,北朝由于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而且战乱频仍,文坛可谓一片荒芜,子升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中进行自己创作的。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汲取南朝文学之精华,使事用典自有妙方,同时其诗文创作中又饱含北朝文学中质实的一面,故可谓子升创作是在继承中颇有新变,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风格的创作道路,是使北朝文坛重新复苏的开创者。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著.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明]张溥题辞.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7][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9]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0]康金声.温子升集笺校全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1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罗国威.温子升年谱[J].辽宁大学学报,1998,(3).

[13]罗国威.温子升年谱(续)[J].辽宁大学学报,1998,(4).

(文兴黎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730070)

猜你喜欢
乐府
乐府—清平调之二
乐府古辞游仙诗艺术特点
浅谈乐府诗与乐府诗歌的影响
乐府古辞游仙诗形成原因研究
古辞游仙诗的价值及影响
汉武帝立乐府之辨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论吴国伦的乐府诗创作
试论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心理刻画
汉代乐府咏史诗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