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素养(一)

2009-06-13 05:52戴亮亮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文课程素质

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核心概念,它区别于“语文能力”或“语文素质”等。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语文素养”一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语文素养”这一短语贯穿《标准》始终,在不同的版本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凸显。“语文素养”一词的兴起,对于高中的教育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与“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有何区别?

“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所以对于它本身含义的解释就显得异为重要,是关系到语文课程实施措施的内容。正所谓“一石击起千层浪”,“语文素养”的提出让各位专家有着不同的理解。

“语文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对于这点,争议很大。

2001年赵福祺、李菀编著的《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对“语文素养”的解释有八点:①语文知识。②语文能力。③语言态度。④语言体验。⑤语感能力。⑥语言积累。⑦语言品质。⑧语言行为。

2001年杨再隋等编著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点包括:①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③丰富的语文知识。④语文能力。⑤培养语感。⑥发展思维能力。⑦良好的个性。⑧健全的人格。

2002年巢宗祺先生在《语文建设》上指出:“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2002年王尚文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则称“语文素养”为“语文素质”,认为包括四个方面:①语感。②语文思维。③语文知识。④语文技能。

2003年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语文素养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主要是由四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第二层次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言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情和语文思维),第三层次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第四层次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语言环境)。

纵观各家观点,“语文素养”是一个多样性、多层次的概念。巢宗祺、杨再隋的观点是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为“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态度的体现,是语文学科的终极关怀,是对以往语文教学中过度注重语文技巧传授的拨乱反正,于今日社会和语文界缺失人文性和深刻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倪文锦将“语文素养”分为四个四个层次,有积极意义。

赵福祺、李菀和王尚文的观点突出强调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也是没有错的。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注重语文学科本身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现在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语文学科的教育过度注重技巧性的知识,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最“温馨”的属性——人文性。因此笔者在此更倾向于巢宗祺、杨再隋等的观点,原因如下:

(1)高考制度下的语文教学,过度重视解答技巧和语文的工具性。 凡是教过高中语文的教师都非常清楚现在的语文教学状态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一看到散文就有“这段话在文中起铺垫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这样的条件反射。当然,了解文章的脉络确实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但是如今的考试制度已经使得语文的人文性丧失殆尽,因为高考用不着。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也强调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并不足够重视,因为这些对高考的帮助并不大。只要有了较强的解题技巧一样可以在考试中拿高分。所以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对一部名著的理解,而学生却做着其他科目的题目,而这种状况也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诚然高考制度是根本原因,但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也是难辞其咎的。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这样才符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概念。(举例《语文学习》)

(2)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可以看到“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位置。语文不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更多强调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有个性有能力的人。当然,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还是应当尊重语文本身的规则和性质去拓展语文的育人功能,而不是使语文沦落为思想教育的空中楼阁,从而背离了语文的本质。

(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最根本的目的。新近,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豪恩斯坦在《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一书认为所有的教学系统都是由输入、过程、输出和反馈构成的封闭回路。输入的是“他人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科书、媒体、教授、演示、图书馆、因特网等各种手段。而如何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体现为教学目标。目标有四个:认知、情感、心里动作、行为(整合)。认知领域目标涉及求知的过程以及培养智能;情感领域目标涉及培养“素质”,即情感、价值观和信念;心理动作领域涉及发展体能;行为领域目标是对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领域的整合,最后形成实际的教育结果,即培养有知识、有情感和有胜任力的人,这就是教学体统的输出。

诚然,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也是培养“有知识、有情感和有胜任力的人”,而不是只会解题的机器,那些冷冰冰的知识只是为人们服务而已。所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是远远达不到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也同样不能够满足这个时代对高素养人才的需求。

综合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语文机制下,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正确的选择。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任何高明的解题技巧和语文知识也代替不了的。唯有真正认识到了语文素养的内涵以及它的积极意义,才会真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语文的地位凸显,培养出有知识、有情感、有胜任能力的人。

那么语文素养究竟是什么呢?与“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有何区别呢?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养”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

“素养”是由“素”和“养”两个语素构成。

从词的意义上看,“素”,即经常、平素之意,强调了时间的经常性、延续性。因此,“素养”强调了素养的未定性、发展性、不确定性,这与终生学习的理念是相同的。“素质”一词原本的含义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主要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素质”是先天的禀赋,“素养”是后天的培育。

从词的性质上看,养”,强调修养,作为动词性词素,具有“教养”“培养”“自养”等含义,这就扩大了“素养”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它不仅有家庭的“教养”,有学校教育的“培养”,还包括社会的熏陶浸染。不仅有主动的“自养”,即从自身课外学习与研究获得知识与修养,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图书馆、因特网、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和形式来获得营养。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从词的色彩上看,“素养”是褒义词,而“素质”是中性词,用“素养”比用“素质”更能体现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的追求。

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生成的主要原因。

另外,“素养”也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状态。它涵盖了语文教育活动的目标状态、过程状态和结果性状态。从《标准》表述“使全体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名词,指 的是语文教育活动的目标状态,也是结果性的东西。前文说过“素养”强调了时间的持续性,因此语文素养也是过程状态。

综合考虑,“素养”一词比“素质”更妥当,更适合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至于“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区别,“语文能力”则是侧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语文素养”则是涵盖了工具性的“能力”层面和人文性“态度”层面。因此“语文素养”比“语文能力”更为全面妥当,也完善了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

豪恩斯坦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输入、过程、输出和反馈构成的封闭回路。“语文素养”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目标状态、过程状态和结果性状态系统过程中,它贯穿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输出的是知识与能力,在一定的方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与态度,最后由情感态度产生人的行为机制反馈“语文素养”在三维目标中的作用。

所以,具体地说“素养”就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语文素养”就是语文学科所达到的“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 同时,“语文素养”包括三个层次:一语文认知领域,包括语文言语行为(说、听、读、写)以及语文智能的培养(语文技能);二是语言心理情感领域,包括语文的联想、思维、情感、态度等;三是语文的行为领域,包括行为主体的思想品德、文化积淀、智力水平、人格个性等。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增刊).35.

[2]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和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8-19.

[3]赵福祺、李菀编.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21.

[4]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5]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

[6]盛群力主编.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戴亮亮 江苏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13300)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语文课程素质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