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涛
1949年,叶圣陶先生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建议把旧有的“国语”和“国文”一律更名为“语文”,从此开始了“语文”一词广为使用的新时代。叶圣陶解释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如此说来,语文学科的本位特点就是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品味语言就是听和读,运用语言就是说和写,听、说、读、写的训练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二者之中,品味为先。一个婴儿从生下来就要呀呀学语,首先要听懂别人说的话,然后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到了小学就要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理解书面语言,然后试着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是作文。这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语文课就是遵循这个规律,帮助学生听懂、读懂,而且能够明确简洁地表达。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一个鲜活的、生动的世界,它以人为本,它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发展,它关心人的生活,人的价值,人的精神,它对人的生活不仅全面关怀,全程关怀,而且有一种终极关怀”。以往的语文教学偏重工具性,课堂不免枯燥;而现在偏重人文性,课堂热闹起来了,又有点华而不实。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不是一个多了,一个就少了。为什么?新课标的表述本身已经告诉了我们,它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没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可见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首要特点,掌握好了这个工具,才有可能去体验去感悟鲜活生动的语文世界,进而完善精神世界体现人生价值。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品味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听与读是我们感知世界,体验生活的最基本的方式。遗憾的是很多语文课堂背离了这个核心,另寻所谓的多彩世界,把语文神秘化,甚至无限地拓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笔者听到的最有意思的一堂课是《珍珠鸟》一课,上课伊始,老师用课件展示了人和动物相处的一些图片,有和谐相处的,也有残害动物的,也有动物害人的。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人和动物究竟如何相处?因为有图片展示在先,学生的答案可想而知。结果讨论极其热烈,甚至引出了人该不该吃猪肉的问题,因为这显然有悖于人与动物的和谐。一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结束了。笔者没有看见任何语文的影子,有人说,讨论应该是语文吧,运用语言表达观点不是语文是什么?笔者想说的是让初一的学生讨论这么大的问题,而且是没有准备的当堂讨论,不知道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也曾听过这样的课,是《背影》第二课时。第一件事,教师再次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由朗读进入情境——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入境方法吗?意象蕴于语言之中,这个老师非常清楚,一个祸不单行的家,一段父子深情,在哪里,不都在字里行间吗!在情境中,老师所要做的,只是引导。他提出了几个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作者为什么着一“最”字?车站买桔子的场景你做何感想?学生的回答头头是道,甚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佐证。笔者听了也为之动容,语言所承载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啊。那堂课还有一个当堂练笔,学生也顺利完成了。一堂课既品味了语言,又运用了语言,在品味中运用,在运用中品味,可说是深得语文教学之精妙。
面对新课改,魏书生不断要求大家要坚守——坚守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教育的优良传统;坚守新中国七次教育改革积淀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要坚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积累的基本积验!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但坚守这个词绝对没有用错,正确的就应该坚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A].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张建房.人文性是语文的人文性[EB/OL].http://blog.163.com/zhangjianfang99/.2007-11-03.
(林涛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1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