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角度分析得出我省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这得力于改革以来河南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但在这些方面仍存在严重缺陷,工业升级缓慢、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区域差距有拉大趋势等影响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长质量的提升幅度。因此,现阶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建设,协调城乡区域经济,同时,通过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工业化;产业结构;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92-02
1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工业化进程判断
本文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和钱纳里的就业结构对河南工业化进程做出判断。
从表1得出,从2003年开始河南三次产业构成开始有明显改善,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5%以下,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但第二产业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工业化进程阶段的划分标准,可以判断:河南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由表2可判断河南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和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之间。
就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河南省的工业化进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更滞后一些,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任务更严重一些。
2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经验及教训
2.1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不断增强工业经济
目前河南省的非公有制企业占到巨大份额,由改革前的17.6%增加到2007年的98.7%。国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逐步暴露出缺陷:发展缓慢、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倒闭。为此河南不断加大所有制改革力度和速度,推动国企改革,引导、促进股份制、私营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外商、港澳台投资。2007年末,全省各类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总数达794459家,比1978年末的14677家增长了50多倍。2007年,具有较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非公有制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8%,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8.2%,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结构。确立工业为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河南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9.8:42.6:17.6改善为2008年的14.5:56.9:28.6,农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工业比重比1978年提高15.6%,河南六大传统优势产业:食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其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从2003年的47.5%上升到2007年的51.3%。2008年工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65.3%,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936.82亿元,是1979年的145倍,居全国第六位,实现利润总额1941.51亿元,是1978年的199倍,居全国第四位,实现历史最高水平。随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工业增长带动了全省GDP的增长,在河南整体经济中已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3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河南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为主线、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现有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关键性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大地推动工业经济的增长。2007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205.21亿元,在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金刚石和超薄电子玻璃等产品占有国内一半市场,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业初步形成。
2.4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地区特色经济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乡人均收入比不断下降,城乡间差距逐步缩小(表3)。1978年以来,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黄淮地区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1.9%、11.6%、11.0%、10.2%,四大经济区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除黄淮地区工业程度低于50%外,其他三大区域的工业化实现程度均超过一半。
在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区依托本地优势,不断探索了特色经济,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如郑州、洛阳、许昌、新乡四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其中有不少企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有些作为行业的“领头羊”。
2.5注重节能环保产业。减少高耗能行业
(1)近年来,高耗能行业在河南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2008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3247.9亿元,增长13.9%,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低5.9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5%,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比2003年降低1.5个百分点,尤其是近三年来,此比重逐步下降,2006年到2008年分别为39.2%、39.8%、34.2%。河南在工业化道路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存在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等问题,阻碍了河南工业化快速发展。
(2)过于重视总量的提高,忽视结构优化。改革以来,河南经济总量大幅提高,GDP由1978年的162.9亿元到2008年的18407.78亿元,年均增长11.8%,高出全国2.2%,但人均GDP由1978年232.3元到2008年的19593元,年均增长仅10.9%。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较全国差距较大,2008年河南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高出全国3.2%,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1.5%,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未能较快发展;就业过度依赖农业,其中农业就业比重高达53.3%,过多劳动力未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工业缺乏劳动力,阻碍了工业化进程。工业过分依赖资源,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重化工业较高加工度工业比重过高,造成河南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发展缓慢。
(3)过于强调工业化,忽视城镇化建设,导致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失衡状态,河南工业化率从1978年的36.3%提高到2008年的51.9%,而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提高到2006年的32.5%,可见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
(4)重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忽视东部、南部农业地区的发展。2005年,中原城市群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6.1%,GDP年均增速11.9%,高于全省0.7%,工业化程度最高,在2000年已率先突破50%,黄淮地区完成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0.1%,工业化程度不足一半。区域经济极不协调,居民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阻碍了河南整体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3加快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3.1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改善其发展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使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在新解放、新观念的支配下,通过新跨越、新崛起,建设新型河南。
3.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资源拉动转变为消费与技术拉动为主,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制造、清洁生产,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一批生态工业园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工业整体水平以壮大优势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中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向深加工度方向发展,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引导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经济。
3.3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医疗、教育和农民工培训的投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解决就业问题,扩大社保范围,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促进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顺畅,促进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发展以黄淮为主的农业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依托资源、高校发展资源、科技指向型工业区和服务业,豫西豫西南、豫北地区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优化工业经济。
加快城市化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增强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优化产业结构,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建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工业经济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