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

2009-06-09 07:28黄晓芸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教育

黄晓芸

(温州二中黄龙校区,浙江 温州)

[摘 要]:在人地关系发展史中,人地协调的观点代表了最先进的人地观念。本文主要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谈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这个阶段的人地协调观点教育对其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学生 人地协调观点 教育

学习地理学不仅要知道什么地方(where),发生什么现象(what),还研究为什么会这样(why)和将会怎样(will be),另外还要学会探究地球表层的道理和规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并且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中学地理课程是直接以人地观教育为核心。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性阶段,也正值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地协调观点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地关系发展史中,人地协调的观点代表了最先进的人地观念。教学实践中,科学人地观其实是通过培育一系列具体观念而逐步形成的,如因地制宜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地理教育能够实现的思想教育目标。

一、要让学生科学地认识“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的内涵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从整体上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从局部说,在个别场合,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减弱,间接影响影响加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趋向复杂化。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规律,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技术水平较低的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技术水平提高后,人类更加深图地利用自然,更加自觉地运用规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对减少,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人地关系的阶段性变化。如课标中专门设立一个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于这部分的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中要求:“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要求:“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达到以上的要求,必须先清楚地知道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现状

世界人口数量已经从1950年的25亿和1980年的44亿猛增到2000年的60多亿。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增加到2025年的80亿和2050年93亿,预计全球人口能稳定在105或110亿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将更加紧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引发空前的危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地关系现状也有一定的要求: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过程和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二、在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基础上的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

1.人地协调观点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地方的人敌矛盾已尖锐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人地协调观点应运而生,它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人人地只见的道协调发展。人地关系协调是人地关系思想的一大进步,是现代科学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

2.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地理教育把人地关系协调论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加以贯彻,时至今日,重视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普遍遵循的重要地理教学思想。高中地理课程把人地关系作为主线,通过地理教学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在很多章节中都有体现:

(1)如必修二的人口和城市中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标准可通过活动来实施,比如让学生联系温州城市化,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渗透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另外,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个知识模块中“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这一知识模块的内容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进行集中的教育,为了使这种教育深入人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达成这些目标,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一篇图文并茂的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再结合学生所获取的资料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制定班级爱护环境的守则,同时结合实际在校园里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让人地协调观点深入他们的心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2)必修三的知识模块“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中要求“距离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这部分的课标要求结合案例,通过了解案例中的人地关系,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利用已有的人地协调观点来解决其中的人地矛盾。与必修二相比,必修三更侧重于利用人地协调观点来解决问题,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应用到家乡的相关问题中,其中又十分强调因地制宜原则,而因地制宜也是属于人地协调观点的一个表现。

总之,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直接以人地关教育为核心的,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中,应时刻注意渗透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对其以后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拥有了人地协调观点才能综合合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2]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5).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
体育教学中高中学生不良情绪调节“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