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军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并为此苦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是有东西写不出来,有的担心文章写的不生动、文笔不优美。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些长期困扰学生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可以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一、 广泛阅读,夯实学生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和吸收大家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思想上的积累,提高透视生活现象的品位。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只有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才能使学生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学生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写作时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为写作服务。
二、 体验生活,疏浚学生写作的源泉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明朝的徐霞客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二十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各地的地理风貌,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每天都能面对一些丰富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体味生活,触动、激发学生情感,使写作成为有源之水。学生的生活看似三点一线的简单重复,实则内容丰富,只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起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那么祖国父母之爱,师生同学之情,结伴郊游之趣,离愁别恨之痛,偶然过失之悔都会涌上心头,自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学生的作文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只有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才能抒自然之情,写自在之趣。文是有感而发的,只有在真情实感的触动下才能创造出传世的佳文。艾青的诗歌,茅盾的小说等无一不是这样。只有生活丰富,阅历丰富,感触颇深,思路才能开阔,联想才能丰富,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三、 慷慨激励,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
学生经过辛苦的劳动,写出一篇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表扬。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写作的信心。对写得好的学生,教师的肯定能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学生看到教师的评语后会受到很大鼓励,激发写作热情。对那些作文较差的同学,教师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平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就是对缺点很多的作文,也不能全盘否定,应挖掘点滴“闪光点”。哪怕全文只有一句写得好,也要提出来表扬,予以热诚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肯定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明白自己的作文虽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自己不断努力,认真修改,也能写出好文章,增强了自信心,产生了进一步尝试的愿望。同时中学生又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竞赛评奖、报刊发稿等鼓励性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让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作文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四、 勤于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感性知识的运用,是阅读效果的体现。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写。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能力的培养,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可见经常历练是使写作成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多写,教师可以规定一定的写作数量,如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每周写一篇话题作文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写,活泼地写。
写作是一种技能,因此,多进行训练就会熟能生巧,技能得以提高。这也是多写的重要理论依据。但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这种技能要求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础。没有一定的生活感悟、没有情感的内驱力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写作,即使完成也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章干巴没有味道,也就无所谓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写”训练中,必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使学生把写作真正作为一种创造,一种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体验创造价值的手段。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情感就能自由抒发,多写也就成为自觉。要让学生多写随笔,让学生的写作跟紧时代步伐,贴近社会生活,在教师指导下的自由随笔中锻炼写作能力,在广阔的写作天地中妙笔生花。
(盐城市亭湖区步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