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 兴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创导的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敢于和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很关键的一步,本文从学生问题意识为何淡薄、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问题意识;存在问题;培养途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学习的关键。这是因为运用“问题”教学,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它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触发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一、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成因
(1)家庭教育不当。应该说,孩子天生是爱提问题的,但是由于许多家长既缺乏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的认识,又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提问常用“不知道”来搪塞,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多提问会感到烦,逐渐使孩子对周围世界熟视无睹,失去了对问题的刨根究底,也使他们发现不了生活中的问题,不再好奇,不再有“问题”。
(2)教育教学方法不当。由于保姆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讲到底,主宰了整个课堂,学生静心听讲,教师怎么讲,学生这么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很难有机会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知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再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简单机械的重复作业,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使学生丧失了思维的积极性,养成了对权威的崇拜,对教师的敬畏,对知识的迷信,认为我所学的知识都是对的,养成了惰性思维。
(3)评价体系不当。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考试、考查频繁,为应付检查,学生作业抄袭普遍,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思考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而考试和作业的所谓“标准答案”,更使学生的思维不敢“出轨”,一些爱提问题的学生往往被贴上“钻牛角尖”的标签,在教学评价中没有应有的地位,而一些死记硬背的学生,用功记忆,往往在考试中考出了高分,成了老师眼中的优秀生,学生学习的楷模,渐渐地形成了“你怎么讲我怎么记,你怎么问我怎么答”的思维习惯。
二、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 引趣激凝
(1)用生动的实验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把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因为要想学生学得进,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得去,使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此投入极大的热情,如饥似渴的钻研,从而爆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刚学习化学部分时补充实验“照明弹”“烟幕弹”“鬼火”等,学生观察后兴奋不已,惊奇万分,纷纷议论这是什么。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看谁提出的有效问题多,看谁解决的问题多。问题的出现,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教师没有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解答,而是继续构建“问题场”,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
(2)用课外活动,诱发兴趣。青少年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未知事物渴望了解其奥秘,而开展好课外活动,能使学生产生疑惑,大胆提出问题。如学习蚯蚓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结果学生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如蚯蚓是依靠什么前进的?蚯蚓喜欢吃什么?蚯蚓有没有嗅觉?有没有味觉?有没有听觉?蚯蚓之间是如何交流交流信息的?蚯蚓是如何繁殖的?蚯蚓有什么营养价值?课堂上交流后,学生们仍感到意犹未尽,许多学生课后纷纷进图书馆、上因特网,查找各种资料,全班形成了浓厚的问题氛围。
2. 创设良好情景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质疑。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强,如果缺乏有效引导,他们往往会对身边存在的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产生的常常是无意注意,更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的责任是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搭建一个学习的脚手架,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景,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教师先在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把培养皿置于实物投影仪(或幻灯机)上。学生们在观察实验现象过程中,兴奋性大增,提出了许多问题: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钠为什么由块状变成了球状?钠为何四处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为何由无色变成了红色?溶液为何会发热?水面上为什么会有水雾?学生们急于弄清问题的原因,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情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亲近学生,尊重并且帮助学生;学生“投桃报李”,从心里更深沉地感激老师,使学生“爱屋及乌”,用更大的热忱投入到问题的思考、探究。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里发生的,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教学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程度。因此,要重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和课堂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心理卫生的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一些“自由度”,赞赏学生的奇思妙想,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允许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滔滔不绝,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永清.Z+Z让学生“活”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3-2.
(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