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茵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人力资源档案开发利用在我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加强以下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观念转变与思维创新;推动档案管理社会化与市场化;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服务水平;加强档案编研工作。
[关键词]人力资源档案开发利用意义途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随着创新型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档案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强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成为当前档案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人力资源档案开发利用的意义价值
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朱之鑫指出:“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人力资源档案是劳动力、科技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信息资料的总汇和载体,在我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中,加强人力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无疑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构建人才网络,为知识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的。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对过去的发展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掌握了大量知识和技能的人。人才依靠培养,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依靠开发积累。我国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体制改革滞后的制约,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严重落后于创新发展模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需要。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依赖体制改革和发展教育,也依赖于人力管理系统效能的提高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依靠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信息系统,将人才的培养、管理与开发利用相关信息系统化与规范化,从而有效地构建人才网络,为知识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2.架设快捷通道,推动社会就业
人力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社会就业,缓解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据估计,我国农村近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近一亿人,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农民工将近四千万,这部分人迫切需要在当地找到新的工作。再加上当前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在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不少企业、单位和家庭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用工而发愁。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网络的构建为求职者和用工者架设了快捷通道。求职者和用工者可以进入档案管理网络,在网络上上直接联通。这有利于求职者找到可以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合适岗位,用工者也方便找到自己满意的人选,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3.为政府决策提供人力信息依据
政府有些决策的出台也需要档案部门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支持作用。我国人力市场已逐步从计划配置机制转向市场配置机制,人力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政府可以根据有关档案信息了解人力流动与变化情况,对人力市场进行宏观管理、调节和控制,以实现人力的最优配置,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十一五”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人力管理开发领域也存在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管理和疏导。例如如何缓解总体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如何引导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如何提高高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如何开展劳动者的培训工作等,都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而档案部门是收集管理人力资源档案资料的单位,可以为政府提供大量可靠的包括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普通劳动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资料,从而为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生产、推动就业和生活救济等政策提供依据。
4.有利于档案部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必然走市场化道路。档案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效率与利益挂钩,将极大地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人力资源档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使档案部门自身的建设得到了资金保障,得以提高设备水平,加强人员培训,并
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人力资源档案开发利用的方法途径
1.档案管理人员观念转变与思维创新
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使管理人员长期在封闭式、半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着档案资料的收集、分类、编目、贮存和借还的工作,思维方式一直在这个轨道上循环,习惯于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这对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极为不利。因此管理人员不仅要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而且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勇敢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落后,普遍存在对档案资料内在价值认识不足,重保管,轻利用;重工作,轻学习等问题。这与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2.推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社会化与市场化
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档案的内在价值,推动人力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发挥人力资源档案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其有效途径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与市场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从以前侧重保管备案向“以来源为中心,以知识及应用为中心”的“后保管模式”转换,收藏的内容和类型也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力内容档案大量收藏进馆。即收藏对象不仅有科技人才、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名人,而且要扩展到各阶层、各行各业专业人员和普通劳动者。随着档案收集、利用模式和主体的转变以及人们的权利意识增强,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实际的人力档案来源者和利用者。档案管理利用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将大大扩展人力资源档案的内容范围与利用价值。
3.加强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服务水平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十五期间,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总格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系统“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人力档案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规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重要要求。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围绕人们对人力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主动为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服务。
4.加强人力资源档案编研工作
人力资源档案编研工作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档案资料进行深层次加工并以编研形式开发其信息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档案潜在的作用和价值。
人力资源档案编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有关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的现实需求进行选题。注重选择利用面广、实用性大、针对性强的人力资源信息。二是编与研结合。以往的档案编研大多只是把现成的一些基础数据、现成材料编在一起,而忽略了在汇编基础上的分析研究而形成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新文献。三是创新编研手段。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不断增强编研内容的信息量和知识性,使编研成果在载体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适应不同用户需求,拓宽社会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董克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环境与新挑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