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如何保证资金链安全

2009-06-08 08:51
管理观察 2009年12期
关键词:链断裂融资资金

栾 醒

摘要:分析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几种重要原因,提出保证资金链安全的几项有效措施,让企业顺利度过危机期,迎来经济复苏和上升期。

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致使实体经济受损,再反过来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国内企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中型国有企业也是举步维艰,就连中央企业也难独善其身,将面临着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产品销售不畅,盈利空间的极度挤压,以及存货及应收账款增加等因素带来的资金压力,极大地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鼓励和支持出口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类措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但什么时候能够走出金融危机,走过冬天迎来春天,迎来经济发展的复苏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各类企业都面临着维系正常经营的资金链断裂问题,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血液”,资金链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资金链断裂引起企业窒息问题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

一、对资金链认识。

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现金——资产——现金(增殖)的循环,是企业经营的过程,企业要维持运转,就必须保持这个循环良性的不断运转。如果资金链不慎断裂,企业就会濒临破产倒闭的境地。

“资金链”不同于财务学上的“现金流”概念,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基本链条,而现金流是指企业在一定生产经营周期内的现金流入、流出以及两者之间差额所形成的现金净流量。“资金链”涵盖了投融资业务组合等多重内涵,对维持一个正向的、稳定的现金流,具有战略管理的高度和意义;现金流更趋向于一个中性的期间概念,侧重于对财务管理的意义。

二、造成资金链断裂,危及企业破产倒闭的几种原因。

在企业的经营中,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失败的占了很大比例。 绝大多数是因为违规决策,盲目投资,非法拆借资金,违规对外担保,擅自从事高风险投资,内部管理混乱,筹措资金不及时,造成短资长用。巨人集团、熊猫、南方高科、德隆集团、三九集团等等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走向失败。究其原因,又不尽相同,各有差异。

原因一:实施激进的资本运作政策,企业盲目过度扩张,从而造成营运资金不足,资金链被迫中断。北京五谷道场曾经创造了中国方便面市场的神话,其发展速度曾令康师傅、统一这些大牌方便面企业不寒而栗。因扩张过快,资金链断裂,企业没有清偿到期债务的足够资金,资不抵债而处于破产的边缘。新疆德隆也是过度扩张而缺少有效整合,大量的并购并没有获得放大效应。后续运作都只能靠融资解决,较高的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最终带给德隆的是巨大的资金压力。

韩国大宇也是过度扩张,推崇发展规模,追求“世界化经济”,导致最后“熄火”的悲剧。就连雷曼兄弟也是在美国金融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极度扩张,金融衍生工具滥用,最后偃旗息鼓,破产倒闭。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融资渠道并不顺畅,银行贷款常常受阻,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往往被截,许多企业为了保持高速“发展”, 增加流动负债用于购置长期资产。 借助信托、证券、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特别是民营企业大规模融资方式往往涉及灰色领域,包括“包装”股票上市、国债投机、地下融资。既涉及陷阱,成本又高昂.用短融长投的手段进行产业经营和金融运作,经营收益往往低于融资成本。当宏观环境有变,各地金融机构果断采取措施,不仅停止贷款,而且紧逼收贷。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吞噬着企业的现金流,又必须不断以更大的资金融入来维持消耗和还本付息,形成恶性循环。资金链断裂乃至企业溃败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原因二: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营运资本管理不足, 造成营运资本流动性不强,引发资金链断裂。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控制能力不强,资金结构不合理,造成规避风险的能力不足。现金及有价证券持有量不足,存货增加,收款延迟、付款提前等原因造成营运资本流动性不强,现金周转速度减缓,依靠增加流动负债弥补营运资金不足,无法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久而久之引发的资金链断裂。

企业应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保持合理的库存结构,加快各种应收账款的回收,稳妥的进行证券投资,消除不需要和高成本的流动负债,增强营运资本流动性,使整个营运资本能够按照预定的意图进行运营,实现价值最大化。

原因三:实施宽松的信用政策,对信用风险估计不足,由信用风险引发的资金链断裂。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这是企业实施各种各样的营销策略的目标。为了巩固成熟市场,拓宽新的市场,促进产品销售,企业不得不给予顾客一定的信用期间、现金折扣等优惠政策。然而,为了追求一定的业绩目标,没有对顾客的特点、能力、资本、抵押品、其他条件等信用标准严格把关,对信用风险估计不足。如果坏帐损失过多,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笼,发生资金链断裂在所难免。

信用风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预见的,一种是不可预见的。如发生战争,地震,政策性关闭等不可抗力引发的突发性坏账风险,就是不可预见。另一种是盲目追求经营业绩,扩大市场份额,没有进行审慎的风险评估,大量赊销,这种潜在的风险应该是可预见的。第二种风险是我们控制的重点。 现在已经有许多企业实施极其严格的信用政策:新客户必须现款交易,老客户也实行更为严格的信用期间,并且只收现汇,拒绝商业承兑汇票。

原因四:实施激进的投资政策,对国内外市场形势分析不足,造成投资失误引发资金链断裂。有专家指出: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企业在金融风暴中纷纷倒下的这正原因,是大量的资金投资于国际金融、外汇、股市、房地产、石油、矿石、有色金属等领域,由于价格跳水,使他们手中的资产一夜大量缩水。俊合玩具公司就是炒股票和投资失误而破产。投资是为了取得收益,但不能为了效益而不顾安全性。企业在对外投资决策时,要对被投资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营环境、管理者素质、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能保证所投资金完全完整的收回情况下,才能进行投资。况且投资活动是企业整体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方针、目标应与企业的总的经营目标相一致。要考虑分散风险,决不能超过预算,否则投资不能带来高回报,只能带来高风险,甚至不能收回投资成本,致使资金链断裂。

原因五: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规为其他单位提供担保和借贷资金,因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资金链断裂。有些企业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不强,即使资金链出现绷紧的情形下,仍然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当被担保的企业无力清偿到期债务,自己又无力清偿担保的债务而遭遇诉讼。或者非法拆借资金,对方因各种突发事项信誉丧失,因多米诺骨牌效应而殃及自身。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融资,造成资金链断裂。有时集团内部的相互担保弱化了企业之间独立的法人关系,错综复杂的担保关系将单个的风险扩散和蔓延成为整个系统内容的风险。相关方损失产生连带风险,也能引发资金链断裂。迪高乐(深圳)公司倒闭主要原因就是几个大的货主在金融危机中倒闭后无钱支付

货款,拖累迪高乐(深圳)公司迅速陷入资金紧张状态。

三、面对金融危机,保证资金链安全的几项措施。

1.面对金融危机,实行紧缩的、稳健的发展政策。首先紧缩战区,避免盲目扩大规模,尽量收缩一些效益不好或无关生死的业务。其次紧缩投资,投资要专注,不要轻易投资陌生领域。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策略时是为了分散风险,但投资陌生领域则往往加剧风险。如有些钢铁行业介入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甚至金融业都可理解,而涉足制药业则令人费解了。再次紧缩外围贷款,避免相关方资金链危机引发”蝴蝶效应”。

认真分析和预测国际国内宏观形势、行业发展态势以及企业内部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充分估计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各种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影响,提高前瞻性和预见力,科学预测年度经营目标,合理配置内部资源,优化经营模式。千方百计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增加资金回笼量,确保每月经营性现金流实现净流入。因此,客观地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实施稳健的企业发展战略,重新制定稳健的财务预算,确保现金流向与环境变化相协调,是危机中的首要任务。

2.系统优化降低成本。首先降本增效是应对金融危机最直接、最现实的措施。重点突出成本费用的预算控制,以细化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定额标准与预算控制目标为切入点,尽力压缩成本费用的预算规模;其次降本增效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系统优化、全面提升。认真组织实施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积极挖掘内部潜力,严格控制预算外开支,加大成本费用预算执行的跟踪监督与考核奖惩力度;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定额管理、供应链管理和重要资源集中管理,深入剖析存在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找准降本增效的突破口。

具体措施:一是大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供应链管理,将公司内所有采购业务合成一个部门,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制度,确定低迷市场下最合理库存和采购量,有效控制进货节奏,避免物料挤压或短缺现象;按照即期原料价格测算产品效益,对有边际贡献的产品要全力组织生产,最大限度的消化原材料及备品备件库存,大力压缩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完善存货内控管理体系,提高资金周转率。根据存货的采购周期和市场及生产现场的变化,备品备件、辅助材料要逐步实现“零库存”。二是将所有产品销售统一到一个部门,优化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三是提高技术经济指标,降低工序成本。四是坚强组织协调,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五是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拓展盈利空间。

3.加强组织协调,提高运行效率,提高营运资金的流动性,提高整个企业的盈利水平。针对经济危机形势下不确定因素多、市场变化较难预测的实际,坚持系统思考,统筹兼顾,建立特殊的动态运行模式,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降低市场风险,最大限度的提高运行效率。一是优化原料配比,根据经营的情况合理调配, 降低原料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提高流动资金的运行速度。二是严格按订单组织生产,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合理配置资源,尽量不接超高本企业生产能力20%的大单,超额的订单非常诱人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持的话,就有可能被噎死。三是加强营销管理,按月动态调整在产品、产成品、大宗原材料库存考核指标,积极开拓市场,在不影响企业信誉的情况下,适度延缓采购付款节奏,提高资金的实用价值。加大货款回收力度,加快货币回笼,提高货币流动性,千方百计确保资金链安全。四是优化资金调度,按照资金量入为出的原则,科学安排各项开支,资金使用的总原则是,第一确保经营稳定有序进行,大力压缩非经营性开支。第二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已开工的重点项目建设。坚决杜绝预算外项目。五是提高货币供应能力。合理合法地利用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资金链安全。

4.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整合融资资源,扩大融资渠道。从融资的角度来说,国内企业的融资比例十分不合理。国外企业使用债权、上市等直接融资的比例占70%,间接融资仅占30%,而中国企业98%靠贷款,而贷款属于间接融资的一种。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仅仅依靠银行贷款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要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首先选择直接融资的方式,上市、股票、债券、私募等不但能够解决资金问题,还能够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而对于规模小很难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来说还应通过租赁融资,信托融资,也可尝试资产典当,贸易兑现等方法,也可以吸收产业投资基金,以缓解资金的压力。

深入研究利率与汇率变化趋势,合作开发金融新产品。改善财务状况,努力降低财务费用。

5.精兵简政,去粗留精,绝处逢生。中国有句老话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许多企业被推倒了破产的边缘,为了谋求生存,裁员、减薪、关闭生产线或卖掉价值贡献率不高的项目,在所难免。就算断臂求也生不为过。韩国三星集团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做出了一个典范。当时长期负债已经成为公司净资产的3倍,濒临倒闭。三星集团破釜沉舟,缩减40%的国内人员、减少40亿美元库存、剥离和卖掉大概价值8亿美元120个产品的项目,最终起死回生。

当然企业在剥离附庸资产,盘活资金,甩掉包袱时要进行资产报酬率分析,价值贡献率分析。就算辞掉一名员工也要进行潜力分析,不可盲目行动。

目前金融危机的迷雾并未消散,如何保证资金链安全,免遭破产的厄运,顺利度过这个危机期,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有审时度势,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才能成功突围,迎接新的经济复苏期和上升期。

作者单位: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原料部

猜你喜欢
链断裂融资资金
食物成分对肠道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水稻DNA 双链断裂修复基因克隆成功
融资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不舍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