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尝试

2009-06-08 08:51张希阁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探究学习创设情境

张希阁

【摘 要】文章以教学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 营造条件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式学习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那么,怎样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形成物理观念,领悟科学物理研究方法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成为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物理探究。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学习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生,他们作为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这种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地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已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还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科学物理探究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大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需要向学生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同时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是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或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实或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来创设问题情境。

2.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物理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通过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然后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的实验,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昌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利用其他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一块小小的橡皮泥在水中沉浮,能帮助学生对钢铁做成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三、营造探究式教学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必须营造以下条件:

1.要有探究问题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例如,在“平面镜”教学中,教师做魔术表演(水淹蜡烛):转盘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玻璃后的某一位置放一只透明的杯子。调节转盘,使学生透过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没有熄灭。这是什么现象呢?怎样形成的?

2.要有探究问题的空间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广阔的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呢?

(1)在内容上,设计是最具探究价值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问题。

(2)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判别分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断。如“电磁铁的电流变大时,磁性是不是增强呢?”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如“水沸腾时温度会怎样变化?”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如“为什么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呢?”四是发散类或多元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可提出问题:①实验原理是什么?②选用什么器材?如何选择两表量程?③如何设计表格进行实验?等等。

3.要有充分的自主的学习空间

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完善升华。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远荣,朱霞,邓磊.初中探究性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探究学习创设情境
新课标下探究学习“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