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斌
【摘 要】体验学习满足了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体验情境,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数学”,在积极的评价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建构,体验数学的价值,能充分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体验 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体验,《辞海》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事物。新课程实施中的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探究感悟、交流反思,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是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开展体验学习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体验情境,让学生主动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学习满足了学生这种心理需要。但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有所体验,才是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角色,尊重学生,注重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环境宽松,气氛融洽,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更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体验数学的学习中。
其次,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活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
再次,教师应特别注重“活用教材”,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由于地域的差别,教材上的一些例题并不适合农村学生,教师可把例题更换为农村生活中的问题,使农村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亲切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此外,利用旧知迁移,设立悬念、实验操作、学生质疑,开放问题等都可以作为体验的情境。适当的数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学生学习愉悦,数学课堂更焕发了生命活力。
二、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数学的魅力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是重实践的“右脑式学习”,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和领悟。领悟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从亲身经验中体会出来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学生才能得到收获。
“做数学”是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其实质是让学生对数学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种有足够亲身体验的“做数学”,能活跃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手脑并用,发展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做数学”,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这种“做”式的数学操作贴近学生的生活,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移动等不同的办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种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学生将终身不忘。
“做数学”还在于应用体验知识进行应用的“再体验”。教师可优化练习设计,如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长方体玻璃水缸里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再体验”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
这种直接的、他人无法替代的“做数学”体验,学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形成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获得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使学习由“他主性”向“自主性”转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多维互动的活动方式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创造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验也必须以活动为途径。数学活动要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化的数学事实。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化教学倡导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是实施新课程有效适宜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方式”,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做,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提倡合作交流。交往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在师生间,生生间彼此的讨论交流,能优势互补,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的形成。
数学活动的设计可生活化,“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实际分组设计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活动内容,“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课程标准》语)如“我是超市售货员,分组统计当月家庭水电费用费开支情况,统计学生拥有课外书的数量”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拓展深化了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注重评价导向作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个体差别,学生的体验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决不能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体验的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发展是具有个性化的。”,这种不同步的数学体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表现,需要教师加倍的呵护。
学生的体验学习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要特别重视评价的作用,“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语)。由于学生生活经历、遗传因素、个性品质、体验方式等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验结论,即使得到不完美甚至是错误的结论,教师也要肯定他们的钻研的精神,不能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体验,在交流中体验知识创新的喜悦。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采取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习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体验学习的快乐。
科学合理的评价,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自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发展。只有通过体验与创造的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生活中的体验情境,开展有价值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体验,在生活中“做数学”,在积极的评价中获得数学知识建构,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