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学困生学习经历的后现代分析

2009-06-08 04:45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刘 艳

摘要: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现代主义的许多基本假设,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多元的视角。以随机方式调查了安徽某高校大一非英语专业新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无助。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学困生经受着来自老师、同学及父母的误解与忽视。希望有助于促使大学英语课堂成为更加灵活、宽容、公正的学习场所。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困生;后现代主义;多元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104—05

自1896年摩根发现词盲现象,从医学角度确定学习困难的概念以来,有关学习困难的研究就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学困生已作过大量的研究,相关研究的焦点主要落在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原因的探讨、对比性的实证研究以及干预措施上。本文尝试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经历及感受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大学生,大多数学生(也许多于99%)有能力达到学校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可能是在自我调节、社会知觉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或者他们更容易受到某些外部因素如班级学习气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等的影响。在此情形下,研究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寻求积极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以完成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大学教师的紧迫任务,也是与时具进地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一、研究过程

(一)学生简况

笔者从安徽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的班级中随机采访了七名英语成绩排名中下等的学生(下文出现的名字均为化名),这七名学生都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到一学期。经过交谈,他们表示同意接受我们的访谈,学生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我们结合后现代主义与个案研究(case stud—ies)作为研究工具,兼用文献分析法,对七名学生分别作了深度访谈,每次1小时,每名学生共接受我们1~2次访谈。访谈信息的收集与笔者的后现代分析相结合。

(三)理论框架

后现代主义目前仍是极具争议的一种理论。Kirby认为目前我们置身于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中,即伪现代主义(pseudo—modernism)。Willis进一步将后现代主义描述为“与其说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运动,不如说是基于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活动的合集”。但有一点却是公认的,即后现代主义关注事物发展中多元的声音、多元的现实,鼓励不同观点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因此,本文的目的不是为学困生所经历的学习困难找到标准的应对策略,而是试图促使大学英语课堂进一步成为更加灵活、宽容、尊重不同群体、不同立场、不同声音的公正的学习场所。

二、访谈结果与讨论

在解译下面的故事时,我们运用后现代视野中的那些积极、肯定、寻求公平的层面诸如对复合心理现象的认识以及对不稳定性的寻求。Farmer指出,后现代视野的某些方面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知识体系是不完备的,这种认识也正是本文试图阐释的。

(一)无人理解的苦恼

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确定性”这一概念已不复存在。对学困生而言。生活中的“确定感”、“塌实感”只是个遥远的记忆。学业、生活及人际关系都是不可靠的。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充满的无法预测的尴尬与挫折感。他们对其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反应通常是不理性的、自相矛盾的、无法预知的。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没有哪一种方式能预先预测可使这种非正常的学习生活走向正轨。

下面是大一新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不稳定的学习心态、他人的不恰当的判断等,这些也是本研究的中心话题。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大一新生边走边热烈地交谈,他们看起来都特别开心。毕竟,经过三年紧张的高中学习,他们是少数被这所大学选中的幸运者。

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却并不真的“开心”:

赵玉:上英语课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没学到什么东西,课后的作业又很少。我不知道该作些什么。我想这里的生活太自由了,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暑假里我对大学特好奇,当时我决定上大学一定努力学习。但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却无法作到这一点。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想过四年这样的生活,我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上网、玩电脑游戏、手机游戏!

王明:我发现自己现在单词没记住多少,即使在高中时记的很多单词现在也开始遗忘。为此我买了一本四级词汇。我真心地想好好学习,但每当学习时,我无法集中精力,我总是在考虑其他的事情。我该怎么办?期末考试就要到了,我想通过考试,开开心心地回家,因此我试着强迫自己学习,但我无法作到。我并不迷恋上网玩游戏,也从不网聊,关键是现在我无法集中精力。

周平:我已学了七年英语了,但我的英语很差。我不知道如何学好英语。我背不住新单词,语法也不知如何用。我想学习,但又不想被人看见我整天都在学习。身边的同学课余时间都很少学习,我想如果他们知道了我对学习如此认真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的。

这里描述了学困生的后现代生存状态:被访者经历的各种不同的问题与困难;自卑感与关于学习的敏感心态并存;对大学生活普遍感觉很迷茫;更重要的是,他人无法看见这种焦虑心态的存在。对于我们看不见的事情我们关注的太少了。视觉在对“事实”的判断与假设中永远处于首要地位。外部表象与心理状态及道德素质相对应的陈旧的论断的存在是我们社会进程中无知与残忍的证明。

类似的误区也可能与教师有关。刘丽强调了自己一直以来对老师单纯的、错误的依赖心理。

刘丽:英语课上有时我很想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最终我什么也没做。我怕答错了。我英语基础差,听力更不行,而老师满堂课几乎都在说英语,我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我甚至不懂她在讲什么。我常在课堂上发呆,我不知该干些什么。课后我每晚坚持背单词,但我的英语一点也没有提高。我在心中特羡慕那些每次都能正确回答老师提问的同学,我也想学好英语,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采访者:你与你的英语老师谈过这些吗?

刘丽:没有,我不想谈。她可能会想:这个学生在课堂上一点也不积极,她英语基础不好之类的,让我觉得很没面子。

这些误解说明学困生经受着无人理解的苦恼。对刘丽来说,很显然她的英语老师一点也不知道或不关心刘丽正在经受的焦虑,及刘丽进大学以来所经历的困难与失望。她谈起自己有种被“判断”的感觉。

采访者:你提到其他人“判断”你,你为何这么说?

刘丽:我只是有这种感觉,我感到当我每晚背单词时,我的同学可能在想,她们肯定在想:“为什么她每晚都要背单词?”、“她学英语很笨。”甚至有人和我说:“你学英语真用功。”我说:“我跟不上老

师讲课,我在扩大词汇量。”她接着说:“你都快成一本活字典了!”我的老天!我不想变成活字典,我只想学好英语,顺利通过四级考试而已。

(二)碎片化的生活

后现代主义坚持事物的异质性、碎片性及差异性,屏弃均化原则:对差异性和异质性的肯定;对“真实的乌托邦”(heterotopia)的接受,这个概念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无意义的:将不同场所与不同主题混合在一起的理想状态。后现代主义是一个转折:对传统思维的取消;对现代主义假设的质疑;对不确定性的认可。后现代主义明确表示“有多少人就可能有多少种对世界的解释”——聆听不同的声音很重要。后现代主义将不可通约性、差异性、多元性与解构主义、失稳性、断裂性融为一体,反对任何形式的抽象的总体性、普遍性及唯理论。在后现代复杂化、多元化的世界里,为了避免技术性思维及机械性思维,发散性的结论(及解释)是必要的。后现代主义承认真正的知识来自多元的视角,而不仅仅来自那些官方的、正面的视角。

对于学困生来说,学习及生活具有不确定性、断裂性。下面这段对李刚的采访显示出由于英语听力课感到吃力,他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复杂性及断裂性。注意访谈中提到他室友不厌其烦地强调李刚学习努力,以及李刚对此由生气到积极态度的转变。

李刚:我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没有英语听力课。可是大学里听力课很重要。我们每周有两个小时的英语课要求在网上练听力。网上听力课对我来说很难。十个礼拜已经过去了,我的听力一点进步也没有。我几乎感到绝望!从上周一开始,我试着每天听一小时英语,我希望这种方式能提高我的听力成绩。我的室友们开始评论:“你每天都听英语,你的听力很好了吧?”

采访者:当你的室友这样说时,你怎么想?

李刚:我总说:“我听力太差了,我连一句都听不懂。”事实上,今天有人又对我说:“你天天都在听英语,你的听力很好了吧?”我的反应是:“我天天这样坚持下去,成绩肯定会提高的。”说完这些话,我忽然感觉很轻松。

当他人不停地强调你学习努力时,我明白那种令人泄气的、恼怒的、被轻视的感觉。注意李刚对此由开始的生气到后来积极地评论努力学习以提高听力成绩的态度的转变。李刚的故事中充满了矛盾的、含糊不清话语,这证明学困生学习生活的混乱状态。后现代视野允许读者与作者及被访者一起感受这些经历。可以看出,被访者在故事中先是提出一种观点,随着故事的展开,他的观点也在不断转变,表明后现代生活的碎片性;也可看出,他讲述的过程也是在与这些困难在思想斗争的过程。当我问周平,是否他会与别人说他想学好英语的愿望,他是这样回答的:

周平:我不会告诉任何人,因为我猜他们不想知道,也没必要知道。说出来对我不会有任何帮助。而且我发现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些好多时候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

(三)眼见并非为实

Baudrillard认为,表象(image)与真实(reality)的界限完全消失,二者混合成万能类象(universal simulacrum)LTj。当表述(representatio—n)与真实的区别消失时,类象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真实,只是真实的一种反射(reflection)。后现代观点探索并认可表象的普遍性及意义。对学困生学习及生活的研究证明我们所假定的“真实”实际上只是真实的一个表象一看起来开心、自信的学生不一定真的开心、自信。眼见为实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结果,学困生很难进入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他们每天的表现都是不真实的,他们的人际关系是扭曲的。

采访者:你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冯成:也许是别人对你的期望吧。坐在课堂上,老师会认为其他同学会做的句子你也应该会做,其他同学能听懂的你也应该能听懂。有时提问如果你说“我没听懂”、“我不会做”,那时那种复杂的心情我认为他们是不会理解的,我也不指望他们理解。

学困生的生活是一系列虚假的反射。他们的学业、生活及能力的表象不一定是真实的。相反地,他们面临的很多困难是真实的一尽管从未提起、无人理解、无人看见一但这些困难是真实存在的。杨亮英语口语不好的经历表明他的生活是一系列虚假的反射。杨亮说,他每天要戴着一副“假面孔”——伪装成开心自信的大学生的表象。“事实”却并非如此。

采访者:当你和家人在一起时,你会说出你学习上遇到了麻烦么?

杨亮:不会的。

采访者:为什么?

杨亮:他们不需要知道。在他们眼里我是一名大学生,我已经长大了,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的问题。如果我说出来,可能会破坏一家团聚的气氛。我想这一点可能是学习不好要承担的后果之一:你需要以一副伪装的“假面孔”示人!因为你生活在一个假定人人都开心、自信、有能力的环境中。我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作到这种伪装,这甚至比努力学习所费的精力还要大。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采访者:一直都是这样么?

杨亮:是的。我每次都要花好长时间在心里安慰自己、说服自己,以便让自己接受伪装的自己。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们仅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新模式的师生观两方面来探讨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从后现代角度审视大学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经历表明,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

在师生观方面,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铲除对秩序和权威的服从。教学过程并不是主、客体对立而是师生双方经过互动、共同建构特定处境下意义的过程,是完全“以人为本”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千差万别,加之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作到以人为本呢?首先,教师要放下专家的角色,放下权威,放下判断者的心态。后现代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和平等对话,在教学中没有权威和专家,教师只是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学生是自己的主宰,他了解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求,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求,才能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的互动关系,共同构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特别注意语言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语言在后现代教学中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游戏,一种对话,改变了语言也就改变了问题的建构和实际意义;第三,深层理解,双向沟通。不幸的是,现行教育体制的考试制度使校方和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样时间久了却可能使学生被“异化”为工具或机器。深层理解和双向沟通能使教师知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怎样的介入是积极的,是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

四、结论

以后现代主义作为理论框架的研究并不少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后现代视野的运用与关于大学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经历的具体故事讲述模式的分析相结合。本文的目的旨在给大学英语课堂被忽视的群体以发言权,从而增进互相理解,寻求组织公平。后现代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多元的视角、多元的现实,本文尝试运用这一观点来恢复这部分学生的发言权,并解释、理解并尊重他们的经历。众所周知,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所有观点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后现代主义以一种非家长式的措辞构筑了组织概念(organizational concept),我相信这一观点确能使我们远离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利的滥用、避免歧视及个人观点的狭隘,回归平等、民主、多元的学习氛围。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英美文学通俗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塔鲁斯金音乐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逻辑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我国师生关系凸显的弊端及其重构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战后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