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外宣与旅游翻译中的改写

2009-06-08 04:45
关键词:译语原文译者

何 燕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反对改写原文。但在中外翻译史和翻译实践中改写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严重忽视。尤其在外宣翻译和旅游英汉互译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诗学,预期读者,阅读习惯,审美情感,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及各自文化系统间客观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使改写成为翻译的本质属性,也是翻译的必然。

关键词:翻译;差异I改写特质

中图分类号:1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085—04

语际改写的多种形式是中外翻译史上普遍存在却被严重忽略的现象。以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为代表的学者把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将翻译放到宏观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最大的突破”。勒菲弗尔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即改写”。通过把翻译活动置于宽广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空间的背景中,勒菲弗尔探讨了翻译的多种形式及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诸如读者的接受、翻译过程、诗学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作用等,并将翻译视为不同程度的改写。改写者往往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使其符合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达到改写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移,更是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这一观点,体现了翻译研究的多学科性质。

在中国,思果是以最明确的语言提出“翻译是改写”的一位翻译家,而且他在著述中反复强调了这一概念:“我一向以为翻译是翻译,不是写作。这个观念很害事,可能是学翻译的人走不通的胡同,翻译不是翻译,是改写。”他还说:“我已经说过,字是桎梏,一定要打破;翻译要译意;要找中文表达原文的意思、感情等等。不过,我现在还觉得不够;不如说要重写(改写),容易叫读者明白我的用心。”(Ibid)郭建中说得更直接:“重写(改写)这一理念和方法,贯穿翻译过程,需要在每一个语言层次上加以实施。”

1995年托德·伯勒尔(Todd Burrell)和肖恩·K·凯利(Sean K Kelly)由纽约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出版了名为《翻译:宗教、意识形态、政治》一书,揭示出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译活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译者无论是身负天命,译释宗教典籍的使者,还是各种世俗机构委以重托的宣传员,在诠解原文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目的和倾向。伯勒尔区分了两类译者:宣传广告式文本的译者和文学及宗教典籍的译者。第一类译者毫不隐藏自己的目的,其翻译在本质上是改写原文,以达到原作者所期望的读者反应效果;本文所研究的就是这一类翻译。考察这类译者如何摆脱文学规范的束缚,为自己开辟一块施展创造力或称为“改写”的能力的天地;使改写成为翻译的本质属性和翻译的必然。

一、从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看外宣与旅游翻译的改写特质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人类在出现社会,产生文化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意识形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种的交际行为,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是翻译字词,也翻译意识,他们对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有时甚至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改动原文本,使译本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例如《新闻周刊》的作者在涉华词语的翻译上表现出十分鲜明的主观倾向和政治立场。

例1:Wal—Mart,once hailed as a positive force in Chinese retail,succumbed to pressure to allow the Communist All—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into its stores.(December 4,2006)

例2:Growing up in communist China.Li Heping had always been taught that religion was nonsense.(July 24,2006)

在例1和例2中,“中华总工会”和“中国”前添加了Communist,这个词的原意是“共产主义”。在中国是一个褒义的政治术语,代表着一种完美的理想的人类社会制度。但在西方的政治体制下和社会语境中早就被妖魔化,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含义的词语。西方媒体对中国所持的否定态度可见端倪。

无独有偶,针对中国街道路牌书写的混乱状况。1992年6月,中地委、民政部联合印颁发了《关于重申地名标志上地名书写标准化的通知》(中地发[1992]4号),强调指出: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要坚持国际标准化的原则,地名的专门和通名均应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不得使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也不得使用英文等其他外文译写。

地名本身具有领土主权的含义,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是民族尊严的体现。除殖民地外,任何国家都不会在自己领土地名标志上用外文书写本国地名。正像郭建中教授指出的那样,街道路牌书写的标准问题是“法律法规问题,不是学术问题”,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译者对原文的“话语世界”,即“现实世界中为原文作者所熟知的事物,概念,习俗”的处理方式反应出来,“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也就不仅是单纯的翻译技巧问题,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意识形态无疑有某种支配性。”

二、从译语读者阅读习惯或乐意接受的“文化脚本”因素看翻译中的改写特质

我们的英文文本是以海外读者为对象的,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甚大,译语读者喜欢的形式往往有异于汉语原文,只要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就要尊重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期待视野,欣赏水平及人文价值观。李长春同志曾提出“外宣三贴近”原则:要求在外宣翻译中注意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做到“内外有别”。而“内外有别”原则在一定的语域中应该有更为灵活的解读。那就是改写。让我们一起看看广州市的一句外宣口号:

例3:原文:您不来,那是您的错,如果您来了,不想再来,那是我的错!

译文(1):If you don't come,that's your fault. If you have been here and don't want to come a— gain,that's my fault.(译者不详)

译文(2):We are to blame should we fail to find among the frequenters your name.

译文(3):The first time you come by chance;

The second time you come by choice.(译者不详)

原文是广州市的一句外宣口号,字里行间透着几分调侃。不过,颇有点“回环”味道的原文却不容易传译。译例(1)是完全的字字对译,虽说译文与原文形似,意思也表达清楚,但fault一词的使用似乎差强人意。译例(2)是译例(1)的改进版,译文未损原文的基本信息,用语也经济,音韵还优美。但还是未摆脱原文字的桎梏。译例(3)是美国一家宾馆的旅游小册子的宣传语,作为原文的英文译文,不但原意蕴含其中,且借助对比,押韵和音节的重复,非常贴近国外受众的阅读思维习惯。是“得意”“忘形”之作,是改写的经典之作。

例4:原文:母乳喂养是真挚的情,无言的爱。

译文(1):Mother feeding is sincere affection,wordless love.(译者不详)

译文(2):Breast feeding best bet for babiest.

原文是深圳市西丽医院的公共空间宣传语。汉语整齐对仗,华丽抒情,符合汉语的修辞传统和汉语受众的阅读习惯。翻译时如不作译前处理,很容易给译语读者留下虚情假意,华而不实的印象。译例(1)字对字死译,煽情造作。译例(2)基本脱离翻译框架,同时四个单音节词押头韵,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可见,在克服文化差异,遵循译语读者表达习惯方面。改写大有可为。

三、从原语与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差异及诗学看外宣与旅游翻译中的改写特质

人的情感是一种审美心理机制,在美学中称为知觉性情感。审美情感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自我化”的审美价值判断,中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中文宣传旅游语篇崇尚词藻华丽,追求文采,“四言八句”的描写比比皆是,语篇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喊口号,列荣誉。而英语宣传旅游语篇尽量体现宣传对象之特色,从受众角度出发,描述结果,传递信息,提供咨询服务,重视可信度,具有高互动性。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感,表现在翻译中就是译者根据自己特有的文本类型,措辞风格和审美情感对原文进行再加工。下面是江苏虎豹集团外宣广告及译文。

例5:原文:……诞生于上世纪末的虎豹集团,信守孜孜以求、永不言退的发展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凭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独有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处变不惊,运筹帷幄。尽握无限商机于掌间,渐显王者之气于天地……虎豹人以其特有的灵气,极目一流,精益求精,集世界顶尖服装生产技术装备之大成。裁天上彩虹,绣人间缤纷,开设计之先河,臻质量之高峰,领导服装潮流,尽显领袖风采……天道酬勤,不断进取的虎豹人撷取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译文:Founded in the late 1980s,the Hubao Group is determined to succeed…The Hubao Group has a high standard of quality and is well—equipped with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technol-ogy.They are taking the lead in designing newfashions and maintaining high quality products...The Hubao people have made one achievement af—ter another due to their diligence.

这段外宣资料的中文写作方法深受汉文化美辞之风影响,充满大量华丽词藻,如“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王者之气”、“领袖风采”等。如果不加整合改写,转换视角,化繁为简,化虚为实,难免会使以简洁为美的美英读者感到厌恶,很难达到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而改写出来的译文简洁明快,既着重传译原文的主要信息,又迎合西方人士的审美心理,便于译文读者理解与阅读。

四、从原语和译语读者信息负载量的差异看外宣与旅游翻译中的改写特质

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信息负载量不尽相同,也就是说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永远无法完全重合,所以翻译文本不可能全部再现原文本的读者在阅读时所唤起的他对文本所在的包括风俗习惯、法律、物质条件和文化规范等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的联想意义,文化过滤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原文与译文受各自不同的交际环境影响,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认知环境不尽一致,为实现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翻译中的改写就常常不可避免。换句话说,完全忠实对等的翻译是柏拉图式的空想,翻译的文化改写才是必然的。

Lance Hewson和Jacky MartintEs]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Cette semaine on tue 1e cochon!这句法文直译成英语可以是This week we kill the pig!这与法国初冬时节乡村杀猪活动有关,是法国文化传统特有的现象。这句话出现在法国食品广告上,吸引游客购买新鲜的猪肉制品。然而,类似的传统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存在,如果按照字面直译,不可能唤起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文化联想意义。因此英语中进行了改写:Special Offer—Fresh and Abundant!

五、结语

外宣与旅游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改写特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前者是由英汉语言结构间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后者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所致。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反对改写原文,但这一理论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适用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追求这种忠实只是译者个人的愿望而已,无法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而视具体情况、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则是达到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译语原文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