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2009-06-08 04:45王传奔
关键词:语境

王传奔

摘要:将不礼貌言语行分为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和无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在此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索绪尔的“顺应理论”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和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无论是哪一种不礼貌言语行为,都是说话人努力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不同在于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顺应了交际的需要,而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则没有真正做到顺应交际的需要。

关键词:不礼貌言语行为;语境;语言结构;动态顺应;意识程度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064—05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真正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时候。1975年,Grice在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时候,还提及了一系列其他会话原则,如美学原则、礼貌原则等。但他只是详细讨论了“合作原则”及其应用,却并没有就礼貌原则等展开论述。Grice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saving Theory),Leech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合作原则”而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他们之后,众多的语用学者对礼貌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遗憾的是,语用学者们对于礼貌的相关研究大多都集中在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上,而忽视了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加注意言语行为中的不礼貌现象。因此,本文根据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不礼貌言语行为进行研究。

一、文献回顾

Sara Mills对言语行为中的不礼貌现象进行了研究。她认为,“不礼貌”应当被看成是一种对他人行为的评价而不是某个言语行为的内在属性。S.Mills对那种认为有些言语行为本身就是不礼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即使是最粗鲁的谩骂也可能会出现在好朋友之间以示亲密。

Kienpointer列举了种种“粗鲁”的言语行为:从不礼貌的讽刺或善意的玩笑(通常用于密友之间却并不会让人不高兴)到策略性的粗鲁言语(通常这种言语都是单向的,特别是一些机构里,既可能让人不高兴,也可能不会伤和气)。他同时区别了“有动机的粗话”和“无动机的粗话”,认为“有动机的粗话”是指那些说话者有意说的,而“无动机的粗话”是指由于说话者出于对某些东西的无知而说出的话语。因此,他认为,说话人的意识在确定某个言语行为是否不礼貌方面至关重要。

Austen则讨论了新西兰的各种不礼貌行为。在一篇很少被引用的文章中,Baumann讨论了被他称作是早期美国教友派信徒中存在的不同的“不礼貌策略”。Baroni和Axia则研究了儿童是如何区分礼貌与不礼貌请求的。其他为数不多的学者,如Kotthoff以及J.R.Watts等也对不礼貌现象进行了研究。

但是,所有这些研究更多的只是对不礼貌现象的描述,而没有能够对不礼貌现象加以合理的解释,未能很好地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为什么人们有时会故意使用不礼貌言语;2)为什么有些看起来礼貌的言语最终被贴上了不礼貌的标签,而那些看起来不礼貌的言词却并不会导致听话人的不愉快。

二、顺应理论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即结构)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对语言做出选择。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能够从可供选择的选项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三种特性相互关联,但又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

Verschueren认为,顺应性应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结构对象顺应(structure)、动态顺应(dynamics)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语境关系顺应指的是言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因而必须根据语境做出相应的选择。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等)和语言语境两种,而起主要作用的是交际语境,并且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构对象顺应指的是语言的选择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词汇、句型等;动态顺应指的是语境与语言结构在语言的选择过程中如何相互顺应,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则指的是语言使用、选择与作出顺应都必然涉及某些认知的因素,即交际的意识程度。简单地说,就是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关成分之间相互顺应的过程。

三、不礼貌现象言语行为的分类及其顺应论阐释

什么是不礼貌言语行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一般都不对“不礼貌言语行为”进行定义。实际上,对于“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定义必然要与一定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相联系,从语言的使用角度来说,“不礼貌言语行为”指的是一个语言社团认为不符合这一社团的规范与风俗习惯从而不为这个社团成员认可的语言形式。具体而言,“不礼貌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又会有不同的所指,按照语言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来分,会有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与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之分。而根据语言使用者的意识程度不同,不礼貌言语行为又可以分为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和无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分类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的,因而,按某一标准划分的不礼貌言语行为也可能同时属于按另一标准划分的另外一种不礼貌言语行为类型。比如,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也可以是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

语言的变异性为语言的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但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过程,而是不断商讨和顺应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和有意识的过程。语言的商讨性指的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的关系来选择语言,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语言的选择。因此,人们的言语行为是否不礼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身所处的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发生的变化的。

顺应理论要求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根据语境的需要做出高度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同时,语言的选择是动态的和有意识的(尽管意识的程度不同)。在实际交际中存在的种种不礼貌言语行为,说到底要么是语言使用

者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要么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没有能根据交际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的结果。

(一)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及其顺应论阐释

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是指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唐突或过于直接,但在实际上却产生了礼貌的效果。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家人、亲戚、朋友中间,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因而在交际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比较直接的语言,甚至是脏话以示亲密。比如:

例1:(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

张万和:你狗日的就不像个当兵的,是他娘的黑心商人,心算是黑到家了,我已经多给了你们独立团十箱了,还他娘的贪心不足。

李云龙:我早听别人说后勤部长张万和其实不是大别山人,早先是从山西这边逃荒过去的,我还不信,这回可真信啦,是他娘的抠,这又不是金元宝,你存着想下崽咋的?操,你要不给,老子今天就不走了,你小子还得管饭。

张万和:这狗日的哪能像个团长?无赖嘛,都像你们团这么软磨硬泡,我这后勤部长就别干啦。行吧,我再给你十箱,得了,你还先别道谢,老子不白给,你得拿东西来换。

例1中,张万和和李云龙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各种脏话,如“他娘的”、“老子”、“你小子”、“无赖”等,乍一看以为这两人是在吵架呢,其实不然。张万和和老云龙都是大别山人,在红军时期就是老熟人了(语境顺应),因此,两人正是很好地顺应了当时的交际语境,有意识地选择了“他娘的”、“老子”等这样的粗话(意识程度和语言结构顺应),以显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相反,如果两人都彬彬有礼,一句脏话都不讲,反而不符合当时军队中比较粗犷的作风,显得见外和生分了。

朋友之间如此,陌生人中间有时也会如此。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这种看似不礼貌的对话也经常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比如:

例2:(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撒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在例2中,“我”与“同乡”之间的对话看起来很不礼貌,从某种意义上像是“我”对“同乡”的审问,因为“我”所使用的语言非常直接,使用的都是问讯的口吻。但实际上,“我”正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要求,有意识地选择了比较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参加革命几年了”等(意识程度和语言结构),从而做出了动态的顺应,取得了交际的成功,使得“同乡”不但不会感到被冒犯,而且还会觉得“我”是在关心他。在这个例子中,“我”很好地做到了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关系顺应、动态顺应,始终有意识地控制着交际的方向,这应当是“我”能够取得交际成功的关键。因而“我”的这种看似不礼貌的直接语言实际上达到的是一种礼貌的效果。

(二)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及其顺应论阐释

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指的是说话人使用的语言在实际语境中产生了不礼貌的效果。也就是说,无论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是什么,其结果都是造成了不礼貌的事实。一般而言,辱骂、诅咒、攻击、讽刺、反语等语言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语言,因而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不礼貌的效果。比如某人考试不及格时,这时有人在明知这个结果的情况下却这样对他说:

例3: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交际语境包含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因此人们在交际的时候应当充分注意这些因素。而在例3)中,说话人有意识违背了交际语境中的这些因素(考试者自知考试不及格,心理需要安慰等),选择了不合适的语言结构,是很明显的反语,是对听话人的极端不礼貌。从表面上看,“You have done a good job”是对听话人的恭维,但由于听话人自知考试不及格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因而当说话人在这种情况下硬是把这样的事情说成是“a good job”,这只会在当时的语境下构成对听话人的冒犯,构成了实质上的不礼貌言语行为,让听话人认为说话人是在有意识地讽刺和挖苦自己。反语的使用是说话人有意识地选择的结果(语言结构和意识程度),但由于没有顺应交际语境的其他因素的要求,结果只能是交际的失败。

像例3这样使有反语的情况还有很多,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很容易理解其不礼貌言语行为的本质,因此,交际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其他许多情况下,由于说话人没有意识到交际语境中的某些因素,如交际对象,因而没能很好地顺应交际的需要,在本质上也构成了不礼貌的言语行为,结果也会导致了交际的失败。如:

例4:Student:Tell me what is meant by“the Libido for the Ugly?”

Professor:The answer lies in the dark.

例4中,学生在向教授进行提问的时候,由于没有顺应交际的需要,没有注意到交际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交际语境)而选择使用了直接的语言和命令的语气(语言结构),在本质上构成了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因此,其结果必然是交际的失败。

(三)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及其顺应论阐释

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是指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用很可能会被受话人认为是不礼貌的语言。这里所说的不礼貌语言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不礼貌语言,也包括只对受话人而言是不礼貌的语言。换句话说,这种不礼貌的语言的判断标准主要取决于受话人。说话人明知受话人很有可能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是不礼貌的而仍然使用这种语言,这就构成了有意识的不礼貌言语行为。这里主要是强调语言使用者在使用不礼貌语言时的意识程度。比如,诸葛亮对前来劝其归顺曹操的王朗骂道:

例5:“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将归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例5中,诸葛亮很好地顺应了自己的交际目的及当时的交际语境而做出了顺应性的选择。他的目的是要气一气王朗,知道王朗对自己背叛汉室的行为心里有愧(心理世界),同时考虑到了王朗已然是须发皆白的事实(物理世界),也考虑到了他们此时是敌对的关系(社交世界),因而选择了“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将归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这样的语言结构(语言结构顺应)。可以说,诸葛亮很好地顺应了当时的交际需要及语境,达到了辱骂对方的交际目的。诸葛亮明知说出这样的话会激怒王朗,却仍然这么说。其本意就是要气一气王朗。因此,这种不礼貌言语行为显然是一种有意识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再比如,鲁达为了替金氏父女讨个公道,径直去找郑屠的茬,当一拳打过

之后,骂道:

例6:“直娘贼!还敢应口!”

在例6中,鲁达自然知道“直娘贼”是骂人的话,但他因气郑屠欺人太甚,所以故意骂他,因此鲁达这里使用的不礼貌语言显然也是有意识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在这个例子中,鲁达主要顺应了自己的心理世界和需要,由于自己对郑屠欺负金氏父女的事情恨之入骨,所以总是想着骂郑屠出气,因而选择了比较粗鲁的语言:“直娘贼,还敢应口”(语言结构顺应)。当然,鲁达也顺应了当时的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如面对的人是欺男霸女的郑屠,同时自己在与郑屠的较量中处于上风等。

(四)无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及其顺应论阐释

无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是指语言使用者使用了被受话人认为是不礼貌的语言而语言使用者却没有意识到。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说话人对交际语境中的一些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没有考虑到而造成的结果,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比如,中国的很多英语初学者经常问外国朋友:

例7:Are you married?

例8:How old are you?

在例7和例8中,中国的英语初学者由于不知道在英语国家某人的婚姻状况和年龄被认为是自己的隐私而一般不应当询问(社交语境),因而按照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想表达一下对外国朋友的关心。但由于说话人没有意识到受话人的文化背景(社交语境)与自己不同,因而常给外国朋友一种干涉自己隐私的印象,会认为中国的英语初学者不礼貌。这种不礼貌言语行为,由于不是说话人有意识地说的,因而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不礼貌言语行为。

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无意识”并不是说语言使用者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恰恰相反,任何言语行为本身都有意识的语言选择过程;这里的“无意识”强调的是言语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超出了语言使用者的意料。

四、结语

和礼貌现象一样,言语行为中的不礼貌现象也是我们日常交际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甚至是我们注意得更多的现象。但由于我们过去的研究往往只注意了礼貌现象而忽视了不礼貌现象,即使偶尔有之,也往往局限于对不礼貌现象的描述而缺乏对不礼貌现象的合理解释。因此,本文把不礼貌言语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四种类型:表面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实质的不礼貌言语行为、有意识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和无意识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并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不礼貌言语行为进行了解释。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不礼貌言语行为,都不外乎是语言使用者试图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区别只在于,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顺应了交际的需要,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而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则没有真正顺应交际的需要,导致了交际的失败。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老区发展进入更高语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马克思三种语境下的自由概念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