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梅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给学生的“填压式”教学,唯恐自己课讲的不详细、讲的不完整。对一节课的内容讲了又讲。感到时间不够时又占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补。然而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也就一知半解。教师讲的再多又有什么作用呢?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有很多教师仍然唯恐讲的不够;还有一些教师在现代化教学用具的掩盖下继续着“满堂灌”。结果造成教师教得十分辛苦,学生学的异常辛苦,学生真正的思维活动量远远不够,教学效果当然不佳。对此我认为,数学课堂改革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要给学生“留足空间”,即多看、多想、多做、多说、多议。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1.多看,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看”是获得数学知识必要的前提,要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要求学生带来一些挂历,然后将连续几年的挂历挂在教室里,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按要求去看这些挂历。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完后很快得出该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效果特别好。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把事先准备的物体摆在桌子上,要求他们在不同的角度(走出座位)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同学们饶有兴趣的互相看看,并进行交流意见。这样学生很快地就能掌握本节课要学的知识,教学效果特别良好。
又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许多学生就能够发现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比圆心角小。然后让学生先猜想,再证明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教学效果就很好。
2.多想,提高学生们的思考能力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思考可以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印象。如学习“面积单位”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1平方厘米在脑海中究竟有多大?”其目的就是让“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准确的表象,并牢牢地贮存起来。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和几何体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有何特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准确的表象并牢牢地贮藏起来。
3.多做,提高学生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们天生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许多数学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容易理解、记忆牢固,而且运用自如。教材中安排的“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环节,教师一定要安排学生去做,绝不能图省事、省时而忽视这个环节。又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可让学生把4根、5根、7根、8根四堆火柴分成每堆"同样多",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移多补少"的"平均思想"。然后将四堆合在一起(总数量),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总份数),每堆多少根(每份数),得到求平均问题的通法。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思维主要处在动作思维层次上,接下去应当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借助动作思维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
多做可以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例如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对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立体空间概念。于是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带来硬纸板、剪刀、浆糊等工具,亲自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作为模型。利用这个立体模型,来讲授立体空间中线与线、面与面以及线与面的平等、垂直关系,学生轻而易举就掌握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
4.多说,提高学生们的表达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唯恐学生的发言耽误了教学时间。但是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让每个同学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学生说说公式的由来、计算的原理、思路的过程等等。这也是给学生多了思考的过程,对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当教学完菱形、正方形的面积后,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并说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任意四边形面积求法。这样当学生们在遇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时就很容易求出它的面积了。又如学习过分解因式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因式分解题:X4-64X2我让学生先说一说要应用到那些方法,然后再动手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以后,可以让他们质疑、辩论,这些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此外,还要提供给学生交流机会。新课程提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4.1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习产生合作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例如,在教学《课题学习:拱桥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学习要求提出任务:(1)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了解它们的形状及相关知识;(2)查阅资料或访问专家,了解桥梁的种类、历史及计算公式等桥梁方面的有关知识;(3)根据教材提供的条件,进行设计并做出设计图,求出桥拱的抛物线表达式;(4)制作所设计桥梁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去分别解决这些问题,再在班上进行交流评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小组内合作交流的精神,非常自然地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还可以有超越创新的一面,引导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发言,教师也要加入每一小组的讨论,听听他们发表的意见。
4.2 注重信息反馈,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有疑问就是获得成功的开始,疑问的解决是成功的保证。在讲一次公开课时有学生问: 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还是负号。在学生们的讨论、辨析下那个同学终于理解了有理数减法和代数和的区别。这样就防止了学生们的运算错误。因此每节课都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当然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堂总结环节来完成。
4.3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预习。在课堂预习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也会想到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探索勾股定理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三个正方形,并且去寻找他们这间的关系。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就发现了数方格可以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并且发现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这间的关系,两个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一个较大的正方形的面积。他们在计算面积的时候是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同时在数方格时发现最大的一个正方形面积是要通过割补来计算。然后在课堂中我就提一个与割补相关的问题,并且我提示学生割补在拼图是常用的方法,怎样通过割补把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很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方法多种多样。
课堂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我们既要学会鉴赏,同时也要反思。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数学课堂教学就会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