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审美教育刍议

2009-06-07 08:29
新课程·中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审美教育意义

龚 胜

摘 要:社会学科具有语言文字之美、包罗万象的内容之美、色彩缤纷的图案美。我们要在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自我探究中积极欣赏和感悟学科之美;开展审美教育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提升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审美教育 意义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学科教育也是这样。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性基础学科,我们对学生进行该学科的教育,不只是为了进行简单的知识教育,还要引导广大学生赏识学科知识所蕴涵的美,在赏识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真正发挥该学科人文性的作用。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独特的学科内涵美

从初中各学科教材内容的编排看来,我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是最具有魅力的,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睛,具有其独特的内涵美,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明、扼要、严谨的语言文字之美

社会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中华母语的形式来叙述介绍的,文句简明、扼要、严谨乃其最大特点。为了把一个社会现象阐述清楚,必然要讲究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汉语本身一直被认为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语言,在遣词造句之中,在知识的展示中,处处蕴涵着语言文字的魅力。

2.包罗万象的内容之美

社会学科的内容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内容涉及面极广,从居民社区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到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尽有,可以这么说:社会学科就是一部小百科全书。

社会教材给我们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广大时空发展历程和纷呈的社会现象,是广大学生认识社会、感知生活的指南,是一个丰厚的信息载体,其美育效果很可观,也十分有潜力可挖掘。

3.色彩缤纷的图案美

社会教材中有一个先声夺人的亮点,那就是教材中分布了大量的插图、图表和数据,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企及的。这些图片和文字叙述相辅相成,互为倚重,对师生们的教与学起着重要作用,图片的直观效果往往具有文字介绍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独特的魅力之美。

二、以积极的心态去赏识社会学科之美,学活悟透教材

一节好的社会课,教师不只是要引导学生去认知教材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内容,达到“物”“我”的统一。

1.在反复阅读文本中熟知课文内容,体悟语言内涵之美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有些内容甚至可以像阅读语文课文那样去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中熟悉内容,体悟语言之美。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能只把内容宣读一遍就了事。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审美感知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我阅读课文,圈点出疑难与重点词条,初步感知语言所蕴涵的信息,像《吉尔伽美什》、迈锡尼国王、《荷马史诗》、特洛依城、耒耜、神农氏、嫘祖、蚩尤、禅让等关键词,在阅读时要重点关注,教师也应该将此作为课文要点来强调。在看文字介绍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边上的插图来进行辅助学习,加深理解。

第二步:审美鉴赏

也就是教师诱导学生自觉的进行审美。在“英雄史诗”一栏目中,介绍古代西亚吉尔伽美什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的传说故事,这两个故事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由学生当堂复述给大家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情节,并与我国古代同时代的传说故事横向联系,在比照中体悟人类祖先的故事对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我把圈点的重点先解释一下,最后再由老师作补充完善。

对于本课中的插图,可重点思考“木马想象图”的奇妙设计和功用,感受古人在发明创造上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培养创新能力。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步:审美创造

前面两步完成后,教师不能就此罢休,还要趁热打铁,进一步引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和发展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比如书中介绍的这些中外神话传说故事,我还知道哪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文明遗迹?面对这些文明遗迹我可以做些什么?从而为本课接下来的综合性探究作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体悟人类文明之美和社会生活的真谛

在社会教材中,除了设置有大量介绍性的社会知识外,还根据单元教学主题安排了一系列综合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设置的非常有意义。

以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为例,这条探究共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学习了解“谁来保护北京人的家园”,让大家懂得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但这么重要的文化遗产却遭受了破坏,这是为什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事情?我们又该怎么做?相信对学生的内心触发是很深的;再比照一下国内外一些对文物进行很好保护的做法,引发学生对这些做法的思考;最后是制订“我们的行动方案”,这份方案很切合学生的实际,有操作性,相信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的探究会十分有效、有意义。

通过诸如此类的探究活动,学生可将静态的书本知识学习和动态的社会发展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动态社会观念,这对学生们的成长十分有帮助,也更能有助于诠释学习社会学科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课的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

社会学科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学科,学生上社会课应该具有美的享受。社会课的美是一个三维结构:课文内容所蕴涵的美、教师所发挥的美和学生所体验的美。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是美育的对象,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美,爱美,从而去正确地审美和努力地创造美。

师生以审美的观念进行教与学。1.它可以避免课堂学习的单调枯燥,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有益处的;2.能充分调动师生的内心情感,产生学习的激情,达到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升华。另外,师生养成一个爱美、欣赏美的内心情怀,对学好其他学科也很有借鉴意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很有帮助。

“美育是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徐碧辉)。教师在社会学科教育中,寓教于美,寓美于教,两者相互促进,这不是更能以美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吗?这不正是师生们所追求的吗?

参考文献:

1.陆继椿.语文教学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汪振城.中小学立美教育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审美教育意义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