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适应广东“双转移”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009-06-04 08:13梁煜锟
职教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东构建

陶 红 梁煜锟

摘要: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催生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双转移”战略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适应广东“双转移”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确保“双转移”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广东;双转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课题:“适应广东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07JY02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陶红(1963-),女,吉林长春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梁煜锟(1983-),男,广东江门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9-0010-04

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抓住了港台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珠三角地区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随着产业和生产要素向珠三角持续集聚,珠三角面临的资源约束也日趋加剧,表现为不断出现的“民工荒”、“电荒”、“油荒”、“地荒”,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加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增大,高端、高附加值产业生存空间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发展相对迟缓,地区差距持续扩大。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和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催生了“推动由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优化发展中部,振兴发展东部,开拓发展西部,扶持发展北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新路子。”①提出“‘腾笼换鸟,造林引凤,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即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的战略性工作。

“双转移”有利于突破多年来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等众多突出问题,能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的升级转型,推进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效优化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全力以赴发展第三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提高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双转移”能够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地区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最终以科学、高效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向劳动者倾斜,实现共同富裕。

一、适应广东“双转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即确定职业教育系统的目标、层次、结构、功能等,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发展、有序运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自身的功能。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考虑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的外在联系,使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协调存在于大教育系统中并成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和谐的子系统。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以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职业内涵的变化、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等为背景和依据;应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保证所有人均等接受教育的权力,充分反映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特点。”②广东“双转移”战略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满足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与广东“双转移”战略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广东约有农村富余劳动力550万,另外,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约55万。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充分,大量富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③据有关调查显示,欠发达地区劳动力82.3%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4%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欠发达地区现有劳动力以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制造为主,人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远远未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供不应求是广东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广东现阶段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表现。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据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迅速提高潜在、现有和新增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军,要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大劳动力的自我供给,以达到从整体上优化广东省人力资源结构的要求。

(二)产业升级转型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

对珠三角地区而言,转移出去的产业大多是不能适应地区经济发展,迫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压力而无奈迁出的。正是由于这些产业的及时转移,珠三角才能腾出空间和精力去发展一些更高层次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这样就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知识、协调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具备职业道德、又有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这种人才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据此,需拓宽珠三角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渠道,建立中职与高职教育互相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形成从中职到高职的连续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现正处于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和重化工业产业为主的升级转型期。④作为产业升级的支撑力,产业的技术结构必然向高端化发展,而技术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层次的变化。因此,珠三角地区为了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也将高移;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当某一产业被移入该地区,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但由于转移来的产业对当地而言往往是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肯定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与当地劳动力实际供给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职业教育必然要担负起责任,在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以适应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⑤随着《广东省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实施意见》、《广东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实施办法》等政策的出台以及学术界、社会舆论界的热议,都预示着职业教育将在“双转移”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是当务之急。

二、适应广东“双转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并举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据资料显示2007年,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是65.4%,而江苏是85.7%、浙江是91%、上海是98%。显然,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广东教育的短板。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1年“全省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因此,需要制订一整套有关规则和条例(如学分制和学籍管理条例),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转入或升入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并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多次选择,从而实现学生走向的接口互相衔接并兼容,实现普教与职教的并举发展。可喜的是,截至目前“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人数达到126.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66.8万人、中职学校招生59.8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36.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81.8万人,中职学校在校生154.6万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9.7%和8.8%。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为54:46,基本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比例大体相当;全省户籍适龄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2%,比去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新高,为2011年实现全省普及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⑥

(二)统筹规划城乡职业教育发展

在办学方向上,要打破以往职业教育服务面向的城乡分割局面,推进欠发达地区以县(市)为主统筹中职教育发展,集中力量办好若干所龙头、骨干中职学校,有条件的县(市)可着力办好一所既有学历教育又有技能培训的中职学校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向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集约化发展。在培养目标上,既要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在当地从事转移产业生产的“新农村劳动力”,亦要兼顾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根据劳务输出地的需求培养进城务工的技能型人才。在专业结构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林、牧、渔专业,必须考虑到转移产业以及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在培养内容的选择上,要统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教育,统筹职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教育,统筹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更要统筹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教育,以利于符合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技能培训

目前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以长周期、全日制和学历化的正规教育为主,但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当前最紧迫的需要是迅速就业和增加收入,无论是现有的劳动者还是新增的劳动者,都期望职业教育能够为其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为此,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力培训中心、乡镇成校、农函大等学校和培训机构,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逐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要逐步形成“政府统筹、产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办学上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突出技能培训,通过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来改革办学模式,使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既能满足劳动者多样化的学习意愿,为劳动力增收服务,又可以成为适应“双转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出适销对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做法如下:1.开展职教集团建设工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整合职业教育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团内珠三角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开展“2+1”、“1+2”和“1+1+1”等形式的联合办学,或在这些地区设立分校;集团内企业承担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共同完成培养工作。2.建设覆盖全省的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在政府的扶持下,区域间职业院校依托互联网合作共建面向全省劳动者的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灵活地组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在岗、在校、返乡的劳动者都能接受技能培训。3.校际间教学资源共享。制定校际间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的建设规划、布局要求、使用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规范运作,提高使用效率。4.共商校际间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定期召开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发展动向、师资培养要求等问题,研讨职业院校间的最佳合作方式和办学方向。5.开展校际间的教学教研活动。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定期开展校际间的教学教研活动,充实和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效果。6.建立职业院校间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聘请社会各界有名望的专家领衔,成立校际间的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估组织,按专业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校际间的教学督导、检查、评估,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协调发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

拓宽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渠道,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将改变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终极教育的弊端,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不仅能激发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拉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能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发展。要建立中职与高职互相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形成从中职到高职连续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需加强内涵建设,有条件的高职要不断扩大对中职院校的招生比例,尤其是与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产业(行业)技术标准来设计与高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配套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从而为毕业生顺利升入高职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根据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要设置专业。由于职业教育是为产业的发展培养劳动力的,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产业结构转型的不同时期,就需要有不同的专业结构与之适应。对珠三角地区来说,由于产业的转移造成了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这些产业从产生到成熟,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作保证,其中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的培养,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都要由职业教育来承担,因此,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必然要求设置与产业对应的专业;其次,由于某些产业向外迁移,与这些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也会减少甚至撤并;再次,产业高度发展往往伴随着各行各业的细分化,由此需要更加专精的人才,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将细分化。职业院校应开拓、发展一批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和为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鼓励扶持社会急需而缺乏报读生源的专业;开发和编写符合地区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地方职教特色的配套教材。职业院校在继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的知识创新成果和研究动态,创造出相应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推出创新教育模式,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贴近时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从而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还可通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创办科研型产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和应用,为珠三角产业升级提供前瞻性示范,在为“双转移”服务的过程中追求跨越式发展。

(五)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职业院校能不能办出特色教师是关键;职业教育能否在“双转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同样是关键的一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制度,并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采用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办法,如安排专业教师赴国外进修;定期到师资培训基地参加教师培训;到大中型企业或生产管理一线进行锻炼等。第二要积极改革职业院校的用人制度,放宽进入渠道,允许职业院校通过多种途径,从社会上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的来源。第三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教师层面的产教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第四要制定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完善自身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中,为“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做出自己最大贡献。

(六)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评价体系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评价体系,认真贯彻《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全方位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提供保障。首先,除了由省劳动保障厅负责制订工种培训鉴定标准、规范鉴定工作流程外,应加大力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行为,凡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一律不得上岗。其次,加强对职校毕业生进行技能鉴定与考核,确保转移劳动力毕业即能上岗。建议设立“职业资格证书委员会”,避免“证出多门”和“乱发证”现象。实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的有效衔接,并与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体系相呼应,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从以学历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化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

注释:

①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N].广州日报2008-6-20.

②吴言.努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③④报刊记者.广东五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N].南方日报2008-5-30.

⑤袁旭.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6(4):190.

⑥陈昭庆等.我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J].广东教育(职教),2009(1):19.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N].南方日报2008-5-29.

[2]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珠江三角洲各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招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学生的实施办法[Z].2008-05-30.

[3]陶红.试论促进职业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47-48.

[4]林金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6(3):11-13.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东构建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粤来粤美”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