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该不该念的紧箍咒?

2009-06-04 08:13
中外管理 2009年5期
关键词:薪酬考核人才

李 源

业务不景气时,即便是最有能耐的员工,也未必扛得住考核的压力。

那……降低绩效标准吗?而这就意味着激励机制也要随之变化……那么,低奖金是否会让员工丧失斗志?

要么,调高奖金、加大激励?令人望而生畏的目标,恐怕只能让人平添沮丧。

既然考核和激励都不能偏废,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在衡量企业总体目标与个人绩效的同时,平衡“高”与“低”的关系。管理

碰到困难时,为节省成本并加大激励效果,

企业通常会采取“低保障、高激励”的薪酬模式,目前是合适时机吗?

小心!薪酬策略

主持人:张 逊 太和顾问公司顾问、高级合伙人

嘉 宾:江书印 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副总经理 吴 正 博思智联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

曾茂军 万达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经理 景素奇 北京腾驹达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

唐斌地 翰威特华北区副总经理 芮逸明 上海复星集团人力资源总部总经理薪酬导向,该变吗?

张 逊:在现在市场疲软的环境下,很多企业都在探讨该如何调整薪酬福利体系,是不是该低保障、高激励?

江书印:低保障、高激励对于整个营销板块来讲,可能比较适合,但是不是适合一些管理、精英决策层,我先持保留意见。

而且企业仅仅有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更有必要去探讨精神激励这个层面。侧重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精神激励,两手都要抓,共同把企业的凝聚力打造好。

吴 正:所有企业在创业时,资源永远都是缺的,在最开始都是画一个饼,因为现在给不了,只能给一个高激励的预期,一个比较低的保障。条件好一点以后开始兑现,实际上是表现企业精神的;如果你不能兑现,最优秀的人会走,在这个过程里逐步形成一个平衡。

所以,企业创立最开始关注短波效益,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往中波甚至长波方向转移。长波的事情要用长波的激励体系去处理,要有比较稳定的保障。

当然,不同的时间、行业,以及企业内不同的部门一定有差异。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外部、内部差异化分析,然后差异化做处理,千万不要一刀切。

景素奇:从人性上讲,人有自我驱动型的,但大多数人都属于外力驱动型。那靠什么驱动呢?在组织行为里靠激励和约束。

企业有三种方式:给员工发薪酬、零薪酬、倒过头来向员工收钱。发薪酬,80%以上的员工都会偷懒;如果零薪酬,员工就会加班加点;如果向员工收钱,员工不但会加班加点,还拼了命,把自己所有的资源利用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不单单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在任何情况下最好都实行低保障、高激励。运用得当,员工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效益。如果HR从业人员能设计一套让员工交钱的方式,来为组织创造绩效,我想你会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

曾茂军:薪酬体系的制定一定是分企业、分不同发展阶段的。低保障、高激励,尤其是低到不需要给薪酬,我相信一定是不可能吸引更多的高知识的人来从事的。尤其又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相对而言,高保障、低激励,可能对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更容易留住企业核心员工。

我更不赞同的是,过去实行高保障、低激励的企业,到了今天摇身一变,说我要给你更大的激励。所有的员工都会认为:当你好的时候不希望我拿更多的业绩,所以你给我一个相对高的工资;一旦形势变了,未来预期不好了,老板却来演讲,说要给更多激励,对企业文化的伤害会比较大。

大小企业,该怎么转?

张 逊:那处于发展前期的一些较小的企业,以前主要采用了高保障的方式,现在是不是要把它改成低保障、高激励的方式?如果要改的话,怎么做?

景素奇:经济危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时候如果还采用高保障、低激励,最后企业就没了,员工就得回家,连低保障也没了。必须抓住全球、全社会人才结构调整的时候,挑到优秀的人才,采用低保障、高激励的方式进行人才结构的变迁。

怎么操作呢?培训。培训的真正目的就一个:降低员工的期望值。只有降低员工期望值,员工才能主动去提高自己的技能,而且达到推进低保障、高激励措施的目的。管企业就是管人,管人就是管住人心,管人心就是管人的期望值,管人的期望值就是把人的期望值降下来,否则所有的企业都不可能长久。

但把这个欲望降下来了,怎么平衡他的内心呢?就是期货,远期的期望。当然人分不同类型,任何企业组织有八类人:人财、人手、人才、人材、人物、人在、人灾、人渣。这个时候,你必须通过低保障、高激励的措施,把真正创造效益的人才留下来,把人手留下来,留人物则看你老板的能量——如果他小于你的能量,就可以留下来共同跟你打江山。其他五类人,就通过低保障、高激励清除出队伍。

唐斌地:企业怎么才能盈利呢?就是好的人才能够进来,能够被激励。考虑薪酬体系,首先要看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人才是不是支持我们业务发展的,我怎样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选择低保障、高激励,或者高保障、高激励,或者低保障、低激励,要看在这个行业的竞争是怎么样,人才的竞争是怎么样。不能拍脑袋。

张 逊:那么大企业呢?它们可能确实遇到了困难,甚至有了危机,应该怎么操作更好?

唐斌地:首先要反思,这个状况到底是薪酬成本造成的?还是业务方向错了?不能一看困难就说要裁人。如果分析出来真是薪酬的问题,就要看这些人创造的价值是不是在,如果创造的价值确实没在,可能就要裁员了,而不是降薪能够解决的。

吴 正:在非典的时候,我们就遇到类似的情况,高管人员都是没有工资的,但是要保障核心员工的工资。

景素奇:我见过一个企业老板,曾经员工三个月没有领过一分钱,这个时候老板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用情义换资源。这个老板在员工会上讲得痛哭流涕,自我检讨,然后让大家和他一块儿共渡难关。

除了情感以外,作为老板,把核心员工留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出你的部分股份,让他共同坐江山,用未来换现在。

芮逸明:从我们公司的策略来看,对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的人才,我们也很残酷,进复星的高管基本上打五折的。但他为什么还愿意进来呢?因为首先,我们用过去的历史证明:复星是有想象空间的。其次,我们千方百计把企业的前景描绘给大家,一年一个台阶,证明给你的核心团队看,让他愿意跟你干。再一个,要把钱花在品牌上,年轻人到我们这里来,离开公司的时候,在市场上的身价是涨的。他们没有在复星得到兑现的,在市场上得到了兑现。所以,千万小心调整薪酬策略,要看看市场,看看你的博弈能力。管理

(本文根据2009中外管理人力资源发展论坛演讲现场录音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整理:焦 晶

不裁员,不降薪,不追逐流行的“低保障、高激励”,万达的理由是什么?

万达:把“高保障”坚持到底

文 / 本刊记者 焦 晶

2009年4月11日,点击万达集团网站,找到招聘版块,812个招聘职位赫然在目。

没错,这是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所处的地产业正是受危机影响最重的行业之一。2008年,万达成立20年来,首次没有实现年度目标。

但这并没影响到万达一向的稳健。

在大量招人的同时,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不适合岗位的人被转岗,以及个别人因犯错而离职,万达的员工还没有一个人因为危机而丢失工作。

薪酬考核也一样。“没有因危机而做任何调整。”万达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曾茂军对《中外管理》说。

考核是个“管理”问题

在业内,万达一向以高收入闻名,不仅收入总额高,而且保障也高。除了销售人员,对多数员工来说,激励部分只占收入的30%左右。

万达将此视为其赖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的策略之一—在多数企业忧心业绩,恨不能采用“零工资”的如今,这样的坚持很是令部分企业老板感到费解。

但在曾茂军看来,这不是简单的考核方法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在国外,真正保障相对高的企业,管理水平都是比较高的。因为它可以通过考核来调整保障部分:我给你高保障,也同时给你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做不到,明年降薪。”曾茂军说,“而国内的很多企业管理相对粗犷,做不到对很多岗位的人进行更好的考核,所以觉得高激励更容易量化。”

万达正是在考核方面下足了功夫。和多数企业一样,万达的薪酬考核是分梯队、分层次的。对于普通员工实行目标制考核,年初制定目标,年底进行回顾。但对于举足轻重的高管和经理层人才的考核,则不同于一些公司纯粹的业绩考核,而是更注重软指标的考察。

万达有专门负责考核的副总经理。一年中,他会有一半的时间在“移动”中,挨个到万达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每一个公司,找员工进行访谈。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员工满意度调查。

这显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万达不惜。

“我们认为薪酬考核过程本身,也是企业的管理者去一线了解业务的过程,同时也会让员工觉得集团会随时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曾茂军说。

在他看来,不少企业大量地裁员减薪也是盲目的。“每个企业都应该测算一下人工成本。如果人工成本只占到企业总成本的10%以下,那调整就是没效益的。降低管理成本,或者改善流程,提高效率,对万达以及我们这个行业来讲,是更有效的。”他说。

结合企业战略来考核

当然,万达的薪酬考核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状况,每年万达都会对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标进行微调。倘若发现现有的考核方式让员工觉得可以吃大锅饭了,下一步就增加业绩指标,但这一定以不伤害企业文化为底线。

“把个人业绩指标增加很多,大家就会互相抢客户,完全变成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团队贡献更多大于个人贡献,就更多地考核团队。”曾茂军说。

对于万达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讲,永远需要探索的还有考核指标如何能选取得更科学,以及更多的和企业的战略相结合。

“考核指标的设定,即使是同一个企业,也是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业务单元的。”曾茂军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渐进地调整体系,在企业里推广。”管理

责任编辑:李 源

猜你喜欢
薪酬考核人才
人才云
内部考核
差异化薪酬管理和员工激励探讨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文科薪酬包揽倒数十名,该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