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家或有再起时

2009-06-04 08:13吴晓波
中外管理 2009年5期
关键词:泰富上海

吴晓波

4月8日,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在香港黯然辞职。尽管舆论早有预料,但是消息传出,还是引起极大轰动。

甲子轮回之凶

读到这条新闻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整整60年前的4月。

1949年4月,国民政府监察院以“侵占公有财物”、“不计调换折扣的耗损,侵蚀利己”等罪名起诉荣智健之父荣毅仁,指责他把霉烂的大米卖给政府,结果导致了东北战场的失败。5月25日,上海地方法院公开审理荣案。也就在这一天,解放军攻进上海城。

甲子一轮回,荣氏父子竟同时处在事业的凶险处。

荣家是中国企业史上仅存的百年家族之一。自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厂以来,绵延至今,历三朝而不陨,期间艰辛困顿,不足与外人道,数度面临破产关门之危。而此次,竟在全球危机中再遭一劫。事件爆发后,有媒体认定“荣家谢幕”,而我则不以为然。因为,检点荣家百年史,这远远不是最凶险的一次。至少,有三次危机比今日更为惊心。

三次死去活来

1934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经济陷入空前大萧条。纺织业是当时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制造产业,自然首当其冲。

当时荣家的申新纱厂约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纱厂纱锭数的20%,布机数占28%,茂新和福新的面粉厂规模占全国行业的1/3左右,占上海市的1/2,其旗下企业总数达21家,已是当时国内规模第一的民营实业集团。荣宗敬曾得意地对友人说:“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而荣家事业的迅猛发展,靠的是疯狂举债扩张战略,申新资产共值6898万银元,而负债达6375万银元,处在一个十分紧绷的状态中。转眼间,市场突变,荣家首当其冲。到1934年年初,荣家面粉工厂全面停产,申新各厂也风雨飘摇,荣宗敬在信中说:“花贵纱贱,不敷成本,织纱成布,布价仅及纱价,销路不畅,存货山积。”到1934年3月,上海所有银行已无一家肯对荣家放款,连荣氏参股的16家钱庄也关上了大门。荣宗敬一度急得要自杀。

6月28日,荣宗敬派人到无锡向弟弟求救。族内有人担心:去救上海申新会把无锡的产业也拖进泥潭。荣德生执一茶壶在手说:“我与哥哥好比这个壶,一经破裂,虽持半壶在手,亦复何用。”他当夜把家中所有的地契和有价证券全部收罗起来,第二天清晨就赶到上海,在陈光甫、宋汉章的斡旋下,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联合借款220万元,这才稍解燃眉之急。

但是,这仅够荣家多吸几天的氧气,当时申新每年的通税和利息支出就在1000万元以上。1934年7月4日,申新公开登报,宣告“搁浅”。

就如同这一次对冲巨亏后,荣智健北上向中信集团求援一样,当时的荣宗敬也只有向国民政府告救。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曾想一口吃掉申新。而荣家那次逃生,靠的又是陈光甫仗义出手。申新与中国、上海两行订立“委托经营签约书”,才保住了所有权。荣家兄弟如同两个溺水之人,日日拼死扑腾,一直熬到一年多后市场转暖才爬上岸。

荣家第二次大危机发生在1938年。抗战爆发后,日军攻陷长三角。荣家经略了三十多年的庞大产业聚集于上海和江苏,全数在日军的炮火覆盖之下。淞沪会战中,荣家产业三去其二。在绝境之中,荣德生的女婿李国伟西迁内地,再度创业办厂,总算保住一点血脉。到了抗战胜利后,荣家再次复兴。

荣家第三次倾家荡产,则是在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毛泽东提出让私人资本在中国“绝种”,荣家在大陆的所有工厂一日间收归国有。一直到22年后,荣毅仁复出创办中信集团,才又一次开始了财富生涯。

还有东山机会?

与上三次危机相比,此次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其资产缩水33亿美元,但是他仍然在中信泰富拥有超过11%的股份,只要不涉嫌刑事纠纷,日后的东山再起,或有可期。管理

(本文作者系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责任编辑:杨 光

猜你喜欢
泰富上海
浅析住宅区总平面规划设计主要技术要点一一以中信泰富扬州锦玥府项目为例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国开泰富基金规模垫底两大主因
该如何安放手中的那点美元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中信泰富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