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子媒体时代文艺学的转型

2009-06-04 08:12王莉颖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艺学转型

柳 颖 王莉颖 王 磊

摘要: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传统文艺学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冲击,随之产生的就是转型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电子媒体的发展与传统文艺学的转型论述了二者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电子媒体 文艺学 转型

文艺学是在书面媒体兴起并占据传播领域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电子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传统文艺学也同样面临着转型与否的两难选择。如果说书面媒体根据社会身份规定不同的专门化类型的文本的阅读和阐释、建构分化性知识社区的话,电子媒体则引导人们分享相同的信息空间,以此为背景,文艺学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在不同程度上放下自己的高贵身段,关注草根阶层的日常生活。

一、电脑文艺学的含义

如果从字面来理解的话,所谓"电脑文艺"至少可能有六种含义:其一,以电脑为主体,指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作品;其二,以电脑为手段,指人以电脑为工具而创作或鉴赏的作品;其三,着眼于文艺方式,指专门为文艺而设计、符合文艺特点的计算机程序(即文艺软件);其四,以电脑为对象,指专门为电脑而创作的各种文艺作品,如用以普及电脑知识的情景喜剧、带有艺术性的电脑广告等;其五,以电脑为内容,指以电脑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六,以电脑为环境,指上了电脑的一切类型的文艺作品。这六种意义上的电脑文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电脑文艺是相对于广播文艺、电视文艺等而言的,指以电脑媒体为依托的文艺作品。

二、电子媒体的发展阶段

电子媒体至今业已经历了以模拟媒体和数字媒体为主要依托的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文艺学面临着广播所刻意培育的听觉文化、电视所推波助澜的视听文化的挑战,因此不得不扩展自己的外延,以至于在不少方面和艺术学重叠。在第二阶段,文艺学面临着日新月异、充满魅力的信息科技的挑战,一次次产生弃旧图新、拥抱计算机的冲动,以至于在许多领域与信息科学交叉。数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口头媒体的对话特性、书面媒体的沉思特性,消除了以模拟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使观众变得被动的负面影响,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推动当代文艺学的转型。

三、传统文艺学因电子媒体的发展而产生转型

第一种转型与程序设计有密切关系。程序本质上是文本,它与传统文本的区别不仅在于所使用的是专门的人工语言,而且还可以被执行并产生变化,某些时候甚至仿佛有自己的意志。长于计算的机器将弥补人脑之不足,从而为文学主张的证明、文学作品价值的判别、文学史公案的析疑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以计算机辅助文学研究为契机,文艺学将实现面向计量技术乃至人工智能的转型,从而超越人类情感的束缚、记忆的局限、功利的纠缠。但从整体上说,这种转型带来的更多是失望,因为计算机至今尚未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擅长阅读文本、阐释理论、发现人类所未能洞悉的意义模式。当然,这不是说它没有前景。至少在互联网上,可以应用相关技术开发文艺学自动答疑系统,并实现文艺作品智能推荐、文艺活动的智能追踪、文艺档案的智能保存,等等。

第二种转型与网络建设息息相关。当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彼此连接成为网络之际,文艺学领域又萌生了新的转型冲动。人们讴歌网络文学的自由特性,向往网络写作的强大魅力。这种冲动由于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共鸣而变得分外强烈。传统文艺学一度青睐的“结构”衰落了,被“网络”——既无层次又无中心、纵横交错的连接所取作品不再不朽,甚至也不再是定型的,而是任何人依其所喜、依其所能而发挥的命题,从网络角度看则是基于包交信息流。与此相适应,文艺学转型要求将注意力页转移到网页,网络文学理所当然地占据了视野心。文艺理论工作者、文艺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资深学者与新锐稚子一样发帖子、开博客,力求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个人之一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很自然地呼唤网络文学的诞生。

第三种转型来自旨在探索计算机本身的创造。这种创造同样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生作为业余消遣开发游戏“空间大战”(19哈佛大学硕士纳尔逊(T.H.Nelson)提出“超文本理念(1965),都在这一时期。1981年,纳尔逊用本形式写作了有关超文本的《文学机器》,这本书看成对他用毕生精力开发的在线超文本出版系及所进行的超文本文学实验的理论阐释。1991美国雅达利公司实验室劳雷尔(Brenda Laurel)出了《作为剧院的计算机》,首次从理论上阐述了计作为表演空间的意义。1997年,麻省理工学院专里(J.H.Murray)出版《全息面板之上的哈姆雷特挪威伯根大学教师阿塞斯(Espen J.Aaresth)出版博文本:透视各态历经文学》,丰富了这一理念的内涵。将计算机看成表演空间,一方面意味着人可入计算机(在现阶段当然要借助某种程序或诉诸化身),不仅在其中亮相,而且能够施展才华、大显身手;另一方面,意味着作品本身是因人的参与而变化的数码戏剧。无所不包的网络是全球意识的化身,是超越国家和空间的界线的基础设施。只是文学在世界各地传播时所搭乘的“新型马车”,而且是文学赖以展示自身魅力与变化的舞台,甚至是文学自身安身立命的家室。传统文艺学一度看重的“主体”因此式微了,网民既不像笛卡尔那样“我思故我在”,也不像荣格所说的那样更换面具,而是“我变故我在”——流动的自我成为人的本质。也许可以说,文艺学因引入数字助手而产生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开发计算机辅助文学研究的新手段,因引入数字媒体而产生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开拓网络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因引入数字表演空间而产生的转型主要表现为造就赛博文本研究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德拉尼,《计算机与文学评论:从格列姆到控制论文本性》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文艺学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沣芝转型记
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