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论语》中追问方式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2009-06-04 04:23张春梅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论语

张春梅

【摘 要】孔子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思想千百年来已为很多学者所研究,但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中更能看出很多孔子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分析《论语》中师生间的不同追问形式为线索,找寻其形式背后隐藏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论语 追问 教育思想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其中有很多的经典至今令我们回味不已,这本书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很多日常言行和,正是从这些对话中弟子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来学习知识。而他们对老师的提问方式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下面我要探讨的便是孔门弟子与孔子追问与回答的形式及其背后体现出来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启发式教育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这是正常情况下的弟子主动提问,如问孝、问政、问仁、问君子等等。孔子对于这些问题只是给学生一个答案,不会做过多的解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细细体会和琢磨。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在稍微启发之后便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待到学生思而不得,或是再次遇到此类问题还是不理解的时候,孔子才会一一加以解释说明。再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篇中子夏问老师孔子《诗经》上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就以绘画为例解答了子夏的问题。由此可见孔子的这种

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子夏不仅解决了自己学习上的困惑,而且能举一反三,达到了学习上的另一层次的进步,所以孔子表扬他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因材施教

但是其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大多时候弟子们会分别问相同的问题,而孔子给出的答案却是不同的。如:子游,子夏同问孝,孔子对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夏他却这样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继续追问:“请问其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然后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再来看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 司马牛说:“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孔子答:“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接着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孔子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其实体现的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1]五人问仁,孔子的答案也截然不同。关于颜渊与仲弓问仁,孔子的回答也不同,《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是这样认为的:“克己复礼,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浅深,于此可见,”而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答又不同,朱熹却说:“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是因为性格的缘故。樊迟与子张问仁,而得到的答案不同,是孔子根据他们本身所缺乏的东西来给予不同的回答的。这个问题,被公西华意识到了。在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的回答明显是相反的,公西华很疑惑便问其原因。孔子回答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讲的就是根据他们的性格的不同来作答的。

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连程子也不得不感慨:“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2]司马迁也说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3]

子张问从政,孔子说得“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以为这样就完了,可是子张还逐条逐条地问:“何谓惠而不费”孔子很耐心地不仅回答来他提出来的,连他没有提的也一并解释来。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有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竟然还继续追问第二条:“何谓四恶?”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由此可见孔子真是个耐性很好的老师。

主动询问指出问题的教育

孔子常常主动叫住弟子,教之以理。

这种形式与弟子主动追问相反,孔子直接把弟子叫到跟前,先是问懂不懂某个道理,如果不懂,直陈其意主动传授知识。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老是被学生问对于他们能力高下的看法,是圣人也有嫌烦的一天。所以孔子有时兴起也会让弟子自我评价,当有同感时也会感慨一番。比如《论语·公冶长》中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感同身受地叹到:不如啊,我俩都不如啊!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也不如另一个学生,是孔子伟大的一面。

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提问,孔子会反问。如《论语·阳货》子贡问:“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不等子贡回答,孔子便问:“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通过反问,孔子能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的治学程度,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这样就可以实事求是地去教育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讲,讲出自己的看法,也是需要思考的,讲出来了,自己对于自己的情况也会更了解了。

结 语

通过对于《论语》中孔门师生追问方式的分析与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种

多样化体现出学习中的自由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在孔子与弟子的直接对话情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平易近人,可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关系的孔子的形象,而非一个鲁迅先生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所说的“见过孔子画像,他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假使在他身边侍坐,一定把腰骨挺得很直笔,”又以为“中国人对孔子是恭谨而不亲密。”

注 释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56

[2]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135

[3]司马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北京:中华书局,页2195

参考文献

[1]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程树德 《论语集释》 北京:中华书局,

[3] 刘宝楠 《论语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

[4] 杨伯峻 《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1963

[5]陈德述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成都:巴蜀书社,2000

[6]钱穆 《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