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弢
摘要:本文拟对国内外阿多诺美学研究作一综述,包括国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阿多诺美学研究的情况以及英语和其它语种世界对其的研究状况。本文同时具体涉及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文本研究问题和个人所持的解读方式。
关键词: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关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007-07
美国评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在《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持续》中曾试图细读阿多诺的文本,让他的《启蒙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和《美学理论》等代表著作共时地“围坐在大英博物馆的桌旁”,使一个单一系统的不同部分得以展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三本著作都是抛向大海的“漂流瓶”(马丁·杰语),等待人们来启封。《启蒙辩证法》始作于二战期间的1942年,于1947年出版,有趣的是,它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中曾经扮演过一时的畅销书角色,但是适时大众对之的趋之若鹜是依托于文化造反的热势,同时披着欧洲末世论的阴影,由此很难说对其内蕴的深意有多大兴会。《否定的辩证法》长期以来只是作为一个简化的口号而被看作是某种倾向的代名词,其芜杂的文本则被人弃置一旁。《美学理论》作为阿多诺身后(1970年)出版的一部美学力作,对其研究的开启工作相应较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阿多诺关于文化批判和现代艺术的问题,似乎不太关心其美学本身的问题,这可能与阿多诺本人更多地立足于当代的艺术批判有关。
对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应该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学界从批判的社会理论角度来引入评介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关注,较早的有冯宪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是将法兰克福学派归于浪漫主义之下来研究“阿道尔诺(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以反艺术、对现代主义的辩护和模仿禁忌为要点,说明其否定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倾向,其依据的《美学理论》是德文本。以集体编著教材的方式涉及到阿多诺美学的,有胡经之主编的《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书中第18章“阿道诺(阿多诺)的艺术理论”为薛华所撰,分为“反艺术”与艺术危机、对艺术的重新界说和批判黑格尔美学三部分,这可以看作是阿多诺在黑格尔论艺术终结的问题之后展开对艺术的论述,他依据的文本主要是《阿道诺著作集》第7卷(即《美学理论》德文本)。对阿多诺做过专门研究的有王才勇所著的《现代审美哲学新探索——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该书是作者本人关于阿多诺美学的硕士论文的扩充,从美学思想的时间顺序和承继关系上,先后评述了本雅明、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三人对现代审美哲学思考的内容,并附有对布洛赫哲学美学思想的简评。在艺术方面,论述了阿多诺对艺术的本质和社会批判功能以及审美特点的观点,在美学上则着重阐明他对传统美学范畴的重新界说,并重点论述他对音乐美学的思考,此书是试图在现代审美哲学的线索下给阿多诺美学以定位,认为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理论引入期,不论是在引述还是评价方面都还处于初始阶段,论证稍显粗糙,所做的结论可能有些简单,但因为依据的《美学理论》等德文本都未翻译过来,所以有某种开拓之举。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著作译介过来,学界已经进入一个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阐述和研究时期。在赵宪章主编的《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第四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为王雄博士所撰,其中第21、23、24章分别题为“现代主义艺术:寻找回来的世界”、“形式中介:在‘自律与‘他律之间”和“形式与‘否定的认识”的各小节,是根据阿多诺《美学理论>>1984年首个英译本来进行艺术的形式分析。另外朱立元主编的《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该书论阿多诺美学的部分为王才勇撰稿。冯宪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进一步把阿多诺的美学放在“维护现代主义的美学”这一章来阐发,并将其总结为一种“救赎”美学,首先以《否定的辯证法》和《启蒙辩证法》探讨了他的美学的社会学背景,然后着重论述了他的音乐美学理论,体现了一种专题性,依据的文本有德、英和中文选本。以研究文论的形式结集的著作中涉及到阿多诺的,有郭宏安等合著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该书德国文论部分为章国锋所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这一节中阐述了其艺术论的主要思想;马驰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在中篇“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论”之下第七章以“对艺术社会责任的思考”为题,着重论述其艺术观的社会功能。此外,周宪的《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和1999年新1版)第四章“否定的辩证法与审美的乌托邦”专论阿多诺的美学,将其置于他所归纳的20世纪西方美学两大转向之一的“批判理论的转向”之下展开论述,所依据的《美学理论》主要也是英译本。杨小滨的《否定的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中分论本雅明、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从大众文化和现代主义两个方面归纳阿多诺的相关理论。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说的,他力图从法兰克福学派各家文本资料出发,阐明其基本观点的同时,着重论述其现代主义理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差异,以及与现代欧洲文化潮流的联系,该书作者对阿多诺的解读穿行于众多英译文本之间,其阅读和阐发较为切实,这一时期对阿多诺美学思想的勾勒和总结,依托于法兰克福学派这一群体特征之中,随着对该群体的逐渐了解,对阿多诺的认识也更加具有立体感。
进入21世纪,陆续有专门研究阿多诺美学的博士论文出版。“有陈刚的《穿越现代性的苦难》(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一书的上编论“阿多诺的文化艺术理论”,主要谈阿多诺的现代艺术理论,应该和他的博士论文《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分析》(北京大学,1998年,叶朗教授指导)密切相关,他对阿多诺的艺术分析更加注重从文本中结晶出其思想要旨,就《美学理论》一书他引述的是1984年的英译本。孙斌的《守护夜空的星座——美学问题史中的T.W.阿多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出自他的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张汝伦教授指导),涉及到艺术、艺术作品、模仿、假象和艺术终结等重要问题,主要是将阿多诺放在德国古典美学史上来清理他的美学思想,其引证的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是1984年英译本和1998年中译本互参。这段时期以来,陆续出现一些阿多诺研究的专著,学界的视野因研究的深入而更加开阔,不再只框定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架构下阐发其思想,代之以沉潜于其理论产生的文化基质之中,努力探讨阿多诺美学独具的理论特色,学理化的梳理使得对之进行的历史考察更为厚重。另外,从我目前寻到的文献来看,国内涉及阿多诺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博士
学位论文,计有:杨忠斌的《阿多诺的美学及其美育意涵》(台湾师范大学,2002年,杨深坑教授指导),张静静的《星座的光芒:解读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毛崇杰研究员指导),凌海衡的《走向主体一客体间的交往自由——重审阿多诺的审美批判理论及其政治意义》(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罗钢教授指导),赵千帆的《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浙江大学,2005年,孙周兴教授指导),方德生的《阿多诺新音乐哲学研究》(南京大学,2006年,张异宾教授指导),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曾繁仁教授指导),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邱紫华教授指导)等,这些即将出版或尚待出版的研究性文本将构成围绕阿多诺展开的明亮星丛,当各自具有其理论研究的建设意义。对于《美学理论》一书的专门研究来说,孙利军于2005年出版的专著《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阿多诺审美及文化理论研究》是由同名博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杨恒达教授指导)修订而来,作者说其书是围绕阿多诺的美学专著《美学理论》一书来进行文本学意义的阐释和解读,深入探讨阿多诺美学批判的诸多范畴和文化工业理论的内涵,并且在这一基础上确认阿多诺美学批判的当代价值。书中作为主要内容的阿多诺美学批判的诸范畴部分,依次考察了模仿、幻象、艺术自律、反艺术、自然美和内在批评等范畴,论著所依主要文本是《美学理论》的中译本,此间国内学界对《美学理论》的文本解读之路正悄然开启。
国外对阿多诺美学的研究在欧美国家占据着地域和文化优势,形成的一些著作比较早地围绕具体问题来展开论述。在阿多诺的故乡,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导人的学生如哈贝马斯、维尔默等,也把他们的师辈作为研究对象。维尔默(Albrecht Wellmer)在1983年9月的法兰克福大学阿多诺学术研讨会《美学理论》的分组讨论中,提交了一篇题为《真实、表象、和解——阿多诺对现代性的审美拯救》的论文,它和其他论阿多诺的论文一起收入《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一书中,在主题上围绕艺术在抗辩现代性理性形式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试图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潮流,在对阿多诺的研究中提炼出某种理性主义批判。1988年蒙克(Christoph Menke)出版了《艺术的自主:阿多诺和德里达之后的审美经验》一书,他试图解决传统的浪漫艺术自主观的难题,认为如果深入地思考激进的理性批判,会发现那由审美经验提供给理性批判的潜力,既不能被描述为这一经验的涵义,也不能被当作某种可以分离的内容,而只能作为它的一种功能;“艺术的自主并不在于撕毁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的边界,而使它自身获得一种直接的理性克服,相反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效性话语,代表了我们行使话语的某种危机”。贝克于1989年出版的《阿多诺对诗的哲学解说》一书中,其副标题是“美学理论和解释的实践:作为模式的荷尔德林散论”,他试图像阿多诺在对文本的实际解说中取得其自身的美学范畴那样得出他的核心概念,认为“散论(Essay)”作为模式分析的典范阐明了美学理论与解释性实践之间的关系,它体现为阿多诺在对荷尔德林的解释中形成的一种批判性的评论重构。”
法语世界较早有一本专门研究阿多诺《美学理论》的风靡欧洲之作,即马克·杰木乃兹(Marc Jime-nez)1973年问世的《阿多诺——艺术、意识形态与美学理论》,书的副标题显示出作者企图以一根“导线”来复原阿多诺非体系化所掩盖的东西,他抓住阿多诺思想中潜在的意识形态揭露方面,认为这一趋向隐匿在对一般艺术作品的理论分析背后,而该著作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清除这一未完成之作的模糊性,并阐明其意识形态批判的意图。
英语世界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选本的单篇相关论文有:安德罗·本雅明(AndrewBenjamin)编选的《现代性问题:阿多诺与奉雅明》(The Problems of Modernity;Adorno and Benja-min,Routledge,1989),收有欧斯波那(Peter Osborne)的“阿多诺和现代性的形而上学:一个‘后现代艺术问题”和J.伯恩斯坦(Jay Bernstein)的“艺术反对启蒙:哈贝马斯的阿多诺批判”。罗柏林(RonaldRoblin)所编的《批判理论家的美学: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研究》(TheAesthetics of theCritical Theorists:Studies on Benjamin,Adorno,Mare,use,and Habermas,Edwin Mellen Press,1990),载有托马斯·胡恩(Thomas Huhn)的“阿多诺美学中的文化升华”和苏得瓦特(Lambert Zuider-vaart)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方法论过招:卢卡奇与阿多诺”。英国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美学意识形态》中(广西师菹大学出版社,1997年,原书出版于1991年)在第13章有论阿多诺的题为“奥斯威辛之后的艺术”的文章。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的《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原书出版于1992年),在第一部分第3章以“仿真、乌托邦与和解”这三个关键词对阿多诺的《审美理论》进行了“救赎性批判”。
对阿多诺美学进行研究的专著有:L.苏得瓦特《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幻象的救赎》(Adornos Aes-thetic Theory:TheRedemption of Illusion,MIT Press,1991)、大卫·罗伯特(David Roberts)《艺术与启蒙:阿多诺之后的美学理论》(Art and Enlightenment:Aesthetic Theory of fter Adorno,NebraskflUniversity Press,1991)、伯恩斯坦(J.M.Bernstein)《艺术的命运:从康德到阿多诺的审美异化》(TheFate of Art:Aesthetic Alienation{Fore Kant to Adorno,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帕笛森(Max Paddison)《阿多诺的音乐美学》(Adornos Aesthetics of Musi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尼切荪(Shierry Weber Nicholsen)《确切的想象,晚期著作:论阿多诺的美学》(Exract Imagination,LateWork:on Adornos Aesthetics,MIT Press,1997)。最后,汤姆·胡恩(TomHuhn)和L.苏得瓦特编选的《主体性的表象: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散论》(The Semblance ofSubjec-
livity:Essays in Adornos Aesthetic Theory,MIT Press,1997)则是当代众多研究阿多诺美学专家的成果汇编。
《美学理论》的德文本由格蕾特尔·阿多诺(Gretel Adorno)(阿多诺之妻)和罗尔夫·蒂德曼(RolfTiedemann)编辑,1970年在苏尔坎普出版社作为《阿多诺文集》第7卷出版(以下简称德文本)。该书英译本由伦哈特(C.Lenhardt)翻译,于1984年出版(以下简称英译本);另一个新译本由胡洛特—肯托(Robert Hullot-Kentor)翻译,出版于1997年(以下简称新译本)。前一个译本流传甚广,在目前英语世界研究阿多诺思想的涉及《美学理论》的多引述此书。对照德文本,这个译本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在章节上进行编订,并按意思给各章节划分了若干小段落,而德文本中只有彼此相联附以标题的大段,没有章节的标次。译本订正了德文本的一些词句,有的地方加入了译者自己的理解。第二,就像众多英文翻译一样,不是逐字对译而是多为意译,使原文变得较为易懂。新译本则遵从德文原书风格,且多为对译。
《美学理论》的中文译本由王柯平翻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以下简称中译本),从译文来看应该是对照伦哈特的译本译出,然而阿多诺的文本并不大好进入,据编者后记所说,这一文本主要是阿多诺生前口述而成,在涉及到一些人物的理论和作品时都是信口说来,虽经过他本人的校订,但相当一部分仍没有标明出处,而有赖于读者对所论人物理论和著作的熟悉程度。只有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熟悉基础上,才能对阿多诺的相关评述有所体悟,当然也离不开对阿多诺所处的德语文化诸领域的涉猎,所以这无形中增加了解读的困难。另外,阿多诺的许多问题都是在反驳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来阐发的,所谓知己知彼,没有对论敌的了解也就没有对评论方的体会,从他的行文风格来看,没有章次只有大段(这在《否定的辩证法》的原文也是如此),同时他本人给各大段所加的标题只是描述性的而并不代表其中心意思(大章和段落的标题在成书时也是编者根据阿多诺手稿上的简短标题所加),即使有英译本分段的基础,很多地方仍是需要在理解上再加以归纳的。编者说在这部书的写作过程中,早先以段落为结构,后来又以章节代之,最后又放弃了章节的构架,代之以分大段设标题连贯一气的文本。成书体现的是“一种并列性的表述形式”,即突出的是并列表述的原则,而不是屈就于一种演绎层次的原则,由此一种强加于其上的理论逻辑演绎是与其文本相悖的,任何直接的读解方法都存在着客观的障碍。
正如编者所言,阿多诺的美学受其哲学内容的驱使。体现了理论阐述中的一个疑难(aporia或“难题”)。虽然他知道美学需要一种途径或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一问题无法通过理论学说来解决,“美学理论的效度基于哲学家的执著”,即一种在面临不能解决的二难困境时绝不放弃自己立场的精神。这样一种悖论可谓是编排该书的一个模式,同时也是解读《美学理论》的一把钥匙。笔者脱胎于博士论文的《非总体的星丛——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一种文本解读》一书正是试图进入《美学理论》这座迷宫,主要就美学的两大主要领域——美和艺术来对之进行一种文本解读。之所以要这样,主要原因有:其一,我和当时的导师王元骧先生交换过意见,认为就阿多诺的著作来看,他的美学思想比较驳杂,涉及到传统美学的基本命题、现代艺术问题、音乐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等,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分别著书,而一个博士论文不能面面俱到,若将如此多的内容装在一本小册子里,既凌乱又都不会深入,其二,《美学理论》一书翻译过来较晚,现有译本为1998年王柯平所译(三联书店拟出版杨业治先生根据《美学理论》德文本译就的遗稿),论文撰写之时还没有主要就该书进行深入解读的专著出版。其三,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实际是他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该书是他最后一部用心之作,生前虽未出版,但是他自己正式校订过两次,且列好了纲要并作过较大调整,可以说是基本定稿。这本书内容也涉及较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他关于美学思考的总结。就我收集到的国外资料来看,有的涉及的面更广,有的是以阿多诺为引子实际是论及其他,均没有真正细致地从这部堪称总结性的美学著作出发以问题为框架来认真阐发的。
所以,笔者以《美学理论》为蓝本,从中清理出一些美学的基本命题和重要问题,以问题带议论,力求历史地、客观地对被论对象进行剖析。将问题集中,各个击破,避免漫无边际,也避免言不及义,《非总体的星丛——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一种文本解读》一书一方面涉及阿多诺本人的思考,一方面论及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转变区,以此凸显阿多诺美学的特色,具体来说,笔者之于解读对象的态度,既摒弃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上的评判,又力求进入一种无我之境,即消隐解读主体之我,重构问题情境。由此,这一文本解读基于两个行为:一个是如其所想,即像他一样去思想,文本是思想的载体和印迹,循其踪迹,习技进道,这好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临摹功夫,形似之外更求神似;另一个是“复旧如旧”,借用建筑遗产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性术语,亦即用好其自身材料,搭建出承载其精神的建筑物。要之,笔者所做的文本解读旨在进行一种问题清理工作,从文本及其关联域所涉及的学科重要问题人手,如其所思地对学术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答。
(责任编辑: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