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端
时光如滚滚的逝水,站在它粗犷的岸上,不知几次的回眸,我已在集美这块热土上,度过了春风秋雨的三十年。集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使我感到自己像一条眠蚕,当一个酣梦醒来,发现周围已是漫无涯际、繁茂的绿叶舞拂着清风的桑田。自然而然的,我想到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这里沧海的意指,并非仅是记录在地方志上的历史,还有许多虽然失去辉煌灿烂的光彩,但仍展现着悠远年代的建筑群。如果寻寻觅觅,最终没有找到的话,那么,何处是集美发展史的经纬,或者是脉络呢?
我避开了车马喧哗坦荡的大街、平地高拔擎天的楼群,走进色调驳杂的老城区,尔后走进幽深静寂的小巷,终于在集美鳌园路西段,发现一条历经沧桑的石板路,当我有些沉重的脚步,踏上正方形的花岗岩石铺设的,仍是粗糙坚硬的路面上的时候,转瞬之间,我胸中蒸腾的风烟雾霭散失,取代的是涛声依旧,彻响着心扉的兴奋,这条昔日繁华热闹的石板路,以及两旁花岗岩石砌筑的民宅,能够在踔厉风发的现代化建设中保存下来,实是集美天大的幸事!
据我所知,一些城市的旧城改造,势如破竹,如此一来,带着历史斑驳的痕迹,不少古色古香,人口密密匝匝的老街,以及街旁墙壁上镌刻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的图案的楼房,还有在较为空旷的地面,和肠子般弯弯绕绕的小巷里,一些值得专家学者考究的黛瓦粉墙,韵味浓厚的建筑物、以及名人伟士的傲骨神韵,丰姿凛然的塑像,还有许多载入史册的弥足珍贵的文物,大多都在推土机和铲车粉碎性的撞击和铲除中,成了一片飘散着烟尘,不忍卒睹的残砖碎瓦的废墟。依然波澜不惊,无主题变奏着生活乐曲的市民,当看到在眼前的这片空空如也的土地上,转瞬间变成旷古绝世绚丽瑰奇的崛起的大城区时,无论是谁都会发出惊叹!纵说也好,横论也好,更多滔滔不绝的话题,是具有超前意味的结构和格式的建筑群,虽然横空而立,蔚为大观,但是,我们的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意境邃远,内容丰满厚重的遗产,却在一夜之间付之阙如。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并不能够凭着有限的记忆,去完美无缺地回忆城市过去曾有过的显赫与荣耀。
现在,让我们抱着怀旧寻胜的心情,在集美的石板路上徜徉。石板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年已古稀的陈嘉庚亲自执笔设计,并现场督工铺设而成。石板路长600米,宽4米,是当时集美学村一条主要通道。那时,学村建有航海学校、水产学校、财经学校,集美中学和集美小学,这些学校的建筑物,被人们称之为“身穿着西装,头戴斗笠”,即校舍是西洋式屋身,中国闽南式的宫式琉璃瓦屋顶。现在还在石板路旁的房子里居住,头上几缕残雪的老人,想必还记得,在海水一样喧哗的学校门口,老而弥坚的陈嘉庚表情时而端正庄重,时而安详和蔼。根据学校的规定,除在知识的乳汁里嗷嗷待哺的学生外,其他人一律不准进入校门,就连小贩子肩扛手提送来的,学生解饥止渴的大米、蔬菜和水果等,也放在门外,由学校的炊事员搬进食堂,因此,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送来富贵的公子,或者贫寒的女儿,只能门前止步,然后在陈嘉庚的劝说之下,只能依依不舍地转身回返。当时,集美学村这种如铁如砧的管理制度,凸现了陈嘉庚严谨规范、治学有方的教育理念,这就使学村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虽然已是鬓发斑白,但陈嘉庚却乐当一名学村的司花使者,有着一副期待着花事如锦的烂漫情怀。走在石板路上,我蓦然感到自己的每一下脚步,都落在陈嘉庚的脚印上面时,荣幸之至的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炽热的情感。
集美的脱胎换骨的发展,已经开始引领厦门岛外的风骚,自然有人注意到石板路,并建议拆除石板路及周围面积宽泛,密集扎堆的老城区。然而,这一信息刚刚形成五光十色的泡沫,就枯竭而干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嘴上的一段趣闻轶事。正是出了个陈嘉庚,漫长的一百多年来,集美始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块宝地。冠以著名侨乡的集美,如今在海外的华侨多达十万人以上。近年来,我接待海外和国内十余个作家,在带着他们游览和观瞻了陈嘉庚圣地之后,我又带着他们来到石板路,让他们走在这条路上,胸中涌动着充盈着美感的情愫,耳畔响着琅琅的书声……,我还充当一个蹩脚的解说员,说着石板路在烽火狼烟的年代,诞生的至纯至美的童话世界;在桃李芬芳的季节,诞生的陈嘉庚的趣闻逸谈。我想,这就可能使踏上石板路的作家们,顿时灵海翻澜,并因文思如泉涌而滋生写作的渴望。他们在离开之前,就有可能为集美留下一些超群卓异的华章。由此可见,把苍颜老貌的石板路妥善地保留下来,于集美而言,是弘扬光大传统文化的美事。难怪石板路几经修复,仍是历久不衰的模样,而本地求学若渴的莘莘学子,和不辞舟车劳顿,慕名远道而来的游客,把它当成了一座以古博今的“博物馆”。
如果仅是一条石板路,那么它就有局限性。集美还把大社路、学习前路、学习后路和渡南路等各条路段,完整地保留下来,形成了早年集美学村鼎盛时期的大构架。乍来集美工作不久,我听闻两旁绿树成荫,街上车水马龙,昼夜喧哗热闹的石鼓路,因为街面是正方形石板,所以是陈嘉庚在世时铺设的。后来,一位谙熟集美学村,半世青灯枯影,皓首穷经的学者告诉我,石鼓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集美旧城改造时铺设而成,其时陈嘉庚早已溘然长逝。如此,把石鼓路也列入学村的范围,那就有古代戏剧《天仙配》之嫌。然而,依我个人浅见,由于石鼓路与学村连为一片,融为一体,假设把它也作为陈嘉庚泽被后世的“遗物”,将使学村气势更为恢宏,更为宽绰和宏观。何况时至今日,石鼓路乃是集美一条具有时尚元素,磁铁一样吸引人心,繁华似锦的老街。走在笔直如发的街上,进出生活的物质琳琅满目的超市和商场,无论是谁都是满脸光彩。因此,窃以为如果把石鼓路与学村融和在一起,那么,在鳌园陵墓里的陈嘉庚也会颔首微笑的。
从出洋到过欧洲一些国家的同事嘴里,我得知这些国家像珍惜眼珠子一样,珍惜历史遗留的展现着纷繁多姿的建筑群,和一些具有煌煌的艺术成果的建筑物。我想,鼻子高挺,眼球碧蓝的外国人,应该是从始至今,既使国家的物质生活达到一流的水准,又呵护好古朴雅致的老城区,做到两者兼顾,并不厚此薄彼。而我听到的,赞扬和溢美之词最多的,是有着高达千尺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的法国巴黎,也许是因为这个高度文明与民主的国家,对此看的分量最重。啧啧叹惋的是我曾有一次出访欧洲的机会,却因故而未能成行,不然,我就可以下马观花地观瞻这些国家古老建筑的风貌。
以外国城市的状况为典范,似乎有些崇洋媚外的意味。还是让漫游世界遐思冥想的脚步,走回到每日雄鸡高啼,引起八方回鸣激荡的国土。似乎不必提起我国举世皆知的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等大城市,及除了这些“帝王之都”以外,还有多不胜数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辉煌的进程之中,保护好古趣盎然的建筑物和许许多多有历史价值的老城区的现实范本,因为这是国人都知道其中华命脉的根由,和继续维持和保护的状况。屈指难以去算我有多久没去过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市,一些常去办事、经商和旅游的至交挚友,说起汕头气魄雄伟的建筑群,展示着高耸凌云的熠熠神采,无不兴致勃勃。而最让人心摇神动的是,汕头也将栉比鳞次的老城区,和许多历代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依然如故地保留着。如此这座城市就有了双重的价值,因为人们在仰其项背,如同饮了醇香的美酒之后,感到有些微醺地欣赏城市的变化,与过去相比,堪称天壤之别的奇迹,又能够追本溯源,多少了解它历史的浩繁与渊博。
行文至此,应回到集美的石板路。集美大视野,大胸怀地保留着集美学村的建筑群,以及历朝各代一些文物古迹,这样集美在新一轮建设迅猛推进的今天,就有足以堪豪的理由。集美毕竟是厦门的一个区,是不能够跟上文提到的欧洲国家和汕头市相提并论的,但集美有了保护古建筑的远见卓识,和前瞻而后顾的举措,这就是集美的顾全大局的风格和豪放超迈的气魄了。
著名的文学大师果戈里曾经说过:当传统和歌曲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此句名言的精彩绝伦之处,即建筑还在说话;只要不坍塌崩裂或者成为残垣断壁,就一直永远地说话。而一部分著名于世的建筑物,总有历史的大爱之心的人士,精妙见于毫端地修缮,或采取修旧如旧和仿旧建造的方式,使它们的生命永世不朽。
走在石板路上,我听到身旁低矮的石头建筑在说话,听到周围集美学村的建筑在说话,还有其它路段形态迥异的建筑在说话。它们用一种水的浅白,或者几十道皱褶的深奥微妙的语言,在讲述某个年代世事沧桑,以及社会的外延与内涵。而在石板路的外围,雄峙着森林般的高楼大厦,是澄澈的碧空一道靓丽的风景,于是我怀着坦泰馨宁的心情,脸上绽放温柔灿烂的笑容,因为集美正在圆我一个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彤红的梦。